产经 来源:中国经营网 2023-03-21 22:35:49
通关利好叠加政策红包雨,千亿级粤港澳保险市场逐渐恢复往日活力。
(相关资料图)
据香港入境事务处的数据显示,自2月6日全面恢复内地与港澳人员往来后,首月(至3月6日)内地访客数量总数达140万人次,日均访客数量约4.8万人次,大批内地游客开启了赴港旅行。
“买保险是赴港四件套之一,此前线上咨询的客户近期打飞的来投保,公司在不断招人应对投保需求。”一位香港保险代理人向《中国经营报》记者描述了这一情景。
作为我国最具经济活力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有着超十万亿元的经济体量,大湾区发挥保险机制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委员代表建议完善跨境保险业务,设立保险服务中心,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保险互联互通业务。
大湾区跨境保险需求强劲
据瑞银实证所(UBS Evidence Lab)对1000名内地居民进行访问调查的结果显示,47%的受访人有意购买境外保险,约2/3居民考虑在通关一年内投保。
内地消费者为何选择赴港澳投保?多位受访人士告诉记者,港澳保险具有费率平均水平低、保额上限高、重疾定义相对宽泛、保险有分红、可以实现资产多种配置等方面的吸引力。“高收益、可变更被保人等,也是内地高净值人群有意愿去港澳地区投保储蓄保险的原因所在。”明亚保险经纪人凯文告诉记者。
据记者梳理,近6年来粤港澳保险格局也在逐步发生变化。经历了赴港投保热,赴港投保降温带热赴澳投保等不同阶段,整体上看,内地消费者成为港澳新单保费的重要贡献者。
公开资料显示,内地赴港投保热度最高时在2016年。彼时,内地访客新单保费收入727亿港元,占全部新单保费收入的39.3%,内地赴港投保业务的兴起也使得香港保险代理人队伍得到翻倍的扩张。
此后几年,内地赴港投保量断崖下滑。香港保险业监管局的数据显示,2020年,内地访客新单保费为68亿港元,2021年,香港内地访客新单保费仅为7亿港元,2022年内地访客的新单保费为21 亿港元。
2020年9月,自赴澳门旅游签注恢复,多项激励政策相继落地,一些活跃在内地的香港保险代理人开始主推澳门保险,保险机构也开始丰富澳门业务,甚至从香港抽调人力在澳门经营业务。多位受访人士告诉记者,香港和澳门的产品设计、保费、收益方面基本一致,保险公司及金融监管环境与香港差异小。
“2020年9月份澳门开放关口,考虑到香港开关日期未定,公司就推出一些机制,向澳门分公司引流推荐客户。”一位在香港某大型保险集团工作多年的财富管理师亚欣告诉记者。
澳门金管局近日公布的保险业2022全年数据显示,内地访客赴澳投保68亿澳门元,同比增长57%。内地赴澳投保的新单保费持续上升,2022年全年占比58.30%,占全澳一半以上。
另一组数据显示,202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澳门人寿保险毛保费356.56亿澳门元,较2021年同期(330.25亿澳门元)同比增长8%。2019年至今,澳门人寿保险毛保费稳步上升,实现4连涨。值得一提的是,新单保单的客户4成来自本地居民,6成来自非本地居民。
如今,随着香港与内地恢复通关,对内地客户的吸引力上升。AXA安盛中国大陆、香港及澳门行政总裁尹玄慧表示,今年前两个月(一二月)新造保费收入取得了双位数增长,其中增幅主要来自内地顾客,希望全年能保持这一增长势头。“最受内地客欢迎的产品包括储蓄险及投连险产品,投保额度出现轻微增长。虽然内地客户增长势头开始复苏,但整体销售仍未及疫情前的一半。”尹玄慧透露。
信达证券分析师王舫朝认为,随着香港和内地通关的全面恢复,内地赴港游客有望逐步上升,同时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日益提升,内地居民相关财富管理和传承、健康保障需求(尤其是高端医疗和重疾)和全球化资产配置等需求有望逐步释放,香港保险市场有望凭借市场化和专业化等优势赢得更多内地客户的信任,从而促进香港保险市场的增长。政策端的不断助力也有望为香港保险市场的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粤港澳保险服务中心渐近
从香港保险业监管局发布的2022年全年保险业数据可以看出,95%的内地访客新造业务均是以非整付方式支付(期交),整体以保障型产品为主,其中终身寿险、重疾和医疗险分别占比为41%、32%和19%。澳门金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内地访客到澳门购买终身寿险为主占比约78.73%,危疾、医疗、储蓄险都受到内地客户青睐。
由此可见,内地访客保险大都为保障型保险,且绝大多数为期缴保单,后续需要大量的续期保费服务以及理赔服务。因此,多年来,业内呼吁在大湾区设立保险服务中心。
“在大湾区设立保险服务中心,既可以为已购买香港保险产品的内地居民提供代收续期保费、查询及保险理赔等服务,又可以为在内地工作或生活的港澳居民提供保险服务,同时还可以为内地保险机构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提供经验。”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负责人朱俊生向记者表示。
政策红包雨之下,多方期待的粤港澳保险售后服务中心渐行渐近,大湾区保险市场“互联互通”有望加速落地。
2020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共同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提出“研究在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协议框架下支持香港、澳门保险业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设立保险售后服务中心”。
2023年2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意见》,允许境外特别是香港地区金融机构在前海合作区设立人身险公司、财产险公司、保险控股公司完善跨境保险业务,加快在前海合作区等设立粤港澳大湾区保险服务中心。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委员呼吁建立粤港澳保险服务中心。全国政协委员、友邦保险(国际)有限公司区域执行总监容永祺建议,允许香港保单现金价值及理赔款项汇回内地银行体系,期望湾区寿险服务中心尽快落地。
“投保了香港保险产品的内地人士,未能把保单现金总值或理赔款项汇入内地以响应生活应急需求,不但加重了投保人或受益人应急的经济负担,而且地方政府可能需要为他们提供额外的照顾或福利。保单现金总值或理赔款项如果能悉数汇回内地银行账户,能同时避免相关款项停泊在香港,甚至流出国外,给国家外汇造成损失。”容永祺表示。
不容忽视的是,由于税收、医疗福利、教育质量及薪资结构等制度性的障碍,粤港澳三地金融保险人才互联互通不通畅。
对此,近年来大湾区政府在推动金融保险人才互联互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分别出台了相应政策,对于符合条件的人员给予税收补贴。2019年3月《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规定,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九市将按照内地与香港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对在大湾区工作的境外(含港澳台)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给予补贴,且该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标签: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