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焦点:【调查】婚戒品牌I Do被申请破产始末:欠薪超过一年,直营店转手

产经 来源:界面新闻 2023-01-08 09:17:46

明星广告铺天盖地的另一面是I Do母公司恒信玺利目前的财务状况堪忧。

记者 | 黄姗

2023年1月4日,本土婚戒品牌I DO关联公司恒信玺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信玺利”)被申请破产重整,申请人为北京艾贝利特服装服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艾贝利特”),经办法院为西藏曲水县人民法院。目前该案件进展程序不明,并未显示法院是否已经受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界面新闻多次拨打北京艾贝利特刘姓联系人电话,均显示关机状态。截至发稿前,该公司为何申请破产重整恒信玺利未能从公开信息中获得。

已经离职的I Do品牌北京总公司前经理级别员工邹颖告诉界面新闻,“我也问了还在职的同事,没人知道是谁。可能是某个倒霉的供应商吧。”

恒信玺利是I Do品牌母公司,创始人是李厚霖,她与知名主持人李湘过往的恋情曾经使得这个品牌为更多人所熟知。恒信玺利于2015年在新三板上市,发稿当日该公司仍在新三板正常交易。

不过,从过去几天社交媒体上的事件发展能够判断,恒信玺利目前的财务状况堪忧。多名声称是I Do品牌前员工的网友近日在小红书、知乎等社交媒体上爆料称,品牌总公司以及东北、华南、华北等多个直营大区拖欠员工薪资数月,经过长达半年、乃至一年与总公司讨薪过后,仍然没有获得满意的结果。

界面新闻联系I Do品牌公关人员,相关人员已经离职。邹颖对界面新闻表示,品牌欠薪事件波及的不仅是一线门店员工,从总部总监级别员工,到各个直营大区办公室职员都被拖欠。

“目前公司还拖欠了我6个月工资。”邹颖告诉界面新闻,他于2022年11月初解约,目前还未收到2022月5月至10月的工资。

按照邹颖的说法,事实上,I Do北京总公司从2021年10月开始就已经开始拖欠员工工资,最早被欠薪的员工主要是北京总部总监级别以上的员工,而从2021年12月开始,北京总部经理级别的员工也开始被拖欠工资。

值得注意的是,据爆料,I Do北京总公司员工的人事关系主要被分散在恒信玺利控股的两个关联公司:“西藏恒信凯鸿经贸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分公司”以及“恒信玺利朝阳分公司”。

邹颖在2021年12月至2022年4月间的工资是直到2022年8月底才拿到手的。此前他以及其他同事得到了北京朝阳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会月于2022年6月进行的协调。

邹颖回忆道,“2022年6月那次是因为去仲裁和劳动监察大队的人太多了,仲裁委的老师(最后)直接到我们公司给办的。”

根据调解书约定,恒信玺利应当在2022年8月31日前发放2021年12月至2022年4月的欠薪,于10月底发放2022年5月的工资。目前,邹颖只收到了8月底发放的那笔欠薪,其余部分仍未收到。

北京朝阳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会就邹颖被拖欠工资一事进行的仲裁协调

I DO品牌多个直营大区分公司的员工被欠薪的情况要略晚于北京总部。此前,I DO在整个中国市场分为华北、东北、华东、华南、西北、西南和上海等7个大区,这些大区为品牌直营公司,分管各个区域市场的品牌活动和加盟商。

邹颖透露,I DO西北大区直营公司于2022年4月大规模裁员后不久解散,上海大区解散的时间是2022年8至9月间,而东北大区是在10月底至11月初。多位在小红书爆料的I DO被欠薪员工也佐证了这一消息。

颜小言此前供职于I DO东北大区直营公司。他在小红书上写道,“恒信玺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刘先生于2022年10月28日通过电话会议形式宣布I Do东北大区解散。”

颜小言被欠了2022年7至10月的4个月薪资。他告诉界面新闻, “解散前让我们签协议,协议承诺12月末补发工资,2023年6月份给你赔偿。如果不签协议就可以去仲裁了。”根据颜小言描述,仅仅被遣散的东北大区办公室人员大概有20人左右。

颜小言未签协议,而是选择仲裁,目前仍在仲裁过程中。但他强调,“签协议的那些人也没有得到工资。”而部分已经仲裁成功的前同事,目前也未收到欠薪。

根据颜小言向界面新闻记者发来的一份哈尔滨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出具的仲裁调解书电子版,恒信玺利关联公司西藏恒信凯鸿经贸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西藏恒信凯鸿”)应于2022年11月30日以及12月31日前分两次向颜小言前同事支付薪资欠款7500元,共计15000元。

但根据颜小言转述,其前同事至今仍未收到这笔款项。

I Do直营店基本已被转让

一线直营门店员工被拖欠工资的情况也比比皆是。“总部及大区被欠薪的员工最保守估计也在三四百人。”作为前管理层人士,邹颖对界面新闻表示,“(I Do)一线门店员工数量更是无法估计。”

一线员工的情况更为复杂,他们的命运掌握在直营店能否被顺利转卖给加盟商上。

以东北大区为例,颜小言说有些直营店被转卖给加盟商,“有的店铺直接给了承建商,而没人要的店铺就被关闭了。比如,哈尔滨这边的西城红场门店和松北万达门店。”

被加盟商买下的店铺的员工算是幸运的,有些人收到了加盟商支付的工资。但没人要的店铺的员工仍被拖欠薪资。

在颜小言展示的两份不同的聊天记录中,界面新闻记者看到,一位I Do华北大区和北京地区门店的员工告诉颜小言,他们的门店没有被成功转让,已经被分别拖欠了2个月和3个月工资。

邹颖告诉界面新闻,恒信玺利从2022年4或5月就开始把全国范围的直营店转让给加盟商。

根据恒信玺利2021年年报,2021年该公司在全国共开设有99家直营店、39家联营店及577家加盟店,总计715家门店。

在大众点评上,I Do位于上海多个知名商圈的门店仍显示开业状态,比如港汇恒隆店、兴业太古汇店、前滩太古里店等。颜小言告诉界面新闻,I Do上海大区2022年解散后,该区域的门店已经由华南大区接管,因此当前仍在营业的门店“很可能是加盟商的。”

令人错愕的突然坍塌

铺天盖地的讨薪“讨伐”、被申请破产重整......向来国民度较高的I Do品牌形象一落千丈,而这样巨大的转变着实有些突然。

2021年12月,I Do品牌宣布聘请港星陈小春和应采儿夫妇担任全球代言人。陈小春当时凭借在湖南卫视综艺节目《披巾斩棘的哥哥》中亮眼的表现,频繁登上微博热搜,而他与应采儿的婚姻也为人所津津乐道。

I Do在陈小春夫妇热度正旺的时候签下他们担任代言人,并配合上一条充满爱意的创意视频广告投放,有效地在市场上掀起了一阵讨论度。这波操作为I Do品牌赚足好感,对其影响无疑是正面的。

在同一时期,I Do品牌还与综艺节目《国货潮起来》合作,以“国产珠宝品牌代表”的形象参与其中,并配合此前跨界剧本杀行业开发的一个特别定制钻戒推广,以触达细分场景下的年轻一代消费者。

到了2022年9月底,I DO母公司还孵化了一个子品牌“My I Do”,并接连在上海新世界大丸百货和南京万象天地开设专卖店。这个新品牌当时的定位号称是“养成式珠宝模式”,实际上就是根据女性成长的不同阶段,按照场景来对钻石产品进行分类和推广。

可以看到,从2021年至2022年下半年,I DO品牌在市场上的表现仍较为活跃。但在这一时期,恒信玺利及其关联公司已经发不出工资了。

一位自称是I DO华南大区前员工的“李壹飞”在小红书上对于品牌在这一时期的一系列市场行动直指,公司在“入不敷出进货都没钱的情况下,却巨额烧钱搞营销。”

界面新闻尝试联系“李壹飞”核实相关情况,但截至发稿未得回复。

邹颖就“李壹飞”提及的情况对界面新闻表示,“确实有请陈小春夫妇做代言人,但是具体花费与费效比不清楚。”

根据恒信玺利2021年报,该公司于2021年销售费用总计约为6.55亿元,这部分开销包含了广告营销推广在内的所有与销售活动相关的费用。而2021全年恒信玺利营业总成本为21.36亿元,其中营业成本最高,为12.66亿元,占比为59.2%,而销售费用次之,占比达到30.6%。可见,销售费用在I DO品牌的日常经营中,确实占据了极大一部分的开销。

钻石珠宝首饰行业属于高毛利行业,其依靠远高于成本的定价来获利,其中的溢价很大一部分来自摊销品牌营销和市场推广的成本。纵观恒信玺利过去三年财报,钻石镶嵌类饰品构成了其收入超过90%,是绝对的收入来源。2022上半年,恒信玺利售出的镶嵌类饰品毛利率达到46.22%,2021财年该品类的毛利率也有44.06%。

在国内珠宝市场, I Do是近年来市场上新兴涌现的较为有辨识度和差异化的本土钻石珠宝品牌。I Do深度绑定婚恋场景,主打钻石婚戒产品,其定价与老凤祥、中国黄金等传统本土品牌比,也相对较高。而在渠道策略上,它主要是依靠加盟商开店,但线下门店数量并不及上述本土珠宝品牌。

由于切入细分市场,且创始人李厚霖善于营销包装, I Do品牌在本土婚戒市场已经有了较高的国民度。但近年来, I Do开始出现了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最典型的就是迪阿股份旗下的钻戒品牌DR。

与 I Do一样,DR同样深度捆绑婚恋场景打造品牌形象。 I Do的品牌标语是“我愿意”,DR的品牌口号就是“一生只爱一个人”和“一生只送一人”。双方各自围绕品牌标语,各出奇招,有过一系列市场营销活动和推广。

在这场竞争中,后来居上的迪阿股份近年来已经处在上风。2019年到2021年三年间,迪阿股份收入规模增近3倍,利润规模增近5倍。在2020年、2021年上半年、2022年上半年,DR公司的毛利率分别为69.37%、70%、70.63%,这比控股I Do的恒信玺利要高出大约25个百分点。

即便在市场环境极度低迷的2022年上半年,迪阿股份受到的影响也要小得多。

2022年上半年,迪阿股份公司实现营收20.85亿元,同比下降10.13%;归母净利润5.79亿元,同比下降20.62%。

反观恒信玺利,其2022上半年业绩与2021年同期相比几近腰斩。截至2022年6月30日的六个月内,恒信玺利实现营业收入6.28亿元,同比下降41.99%,归母净利润约为704.44万元,同比下滑高达88.62%。

在整个珠宝首饰市场表现较好的2021年,恒信玺利实现了营收同比上涨28.73%至22.61亿元,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上涨6.13%至1.13亿元。2021年报告末期,恒信玺利的现金期末余额超过3.05亿元。

前述提到,I Do品牌线下渠道以加盟店为主,直营和联营门店占比并不高。从2022上半年的业绩表现来看,其加盟渠道的收入应受到较大影响。

根据2022半年报,恒信玺利在报告期内的资产规模超过42.4亿元,负债规模超过16.68亿元,其中应付职工薪酬超过3440.5万元。从2022年4月开始转让直营门店,通过变卖资产纾困周转问题,可见该公司已经出现较为严重的现金流问题。

目前,部分被遣散的I DO前员工已经收回了部分欠薪。邹颖表示,“2022年4月那批工资是收到了,赔偿金我了解到只有深圳工厂那边有人收到。”

而对于接下来的讨薪结果,几位爆料人都不乐观。颜小言提到的东北大区分公司实际上经营实体为“西藏恒信凯鸿经贸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第一分公司”,该公司已经与2022年9月28日核准注销。

他表示,法院执行就只能限制我们公司的账户,但我们公司早就是空壳了,没钱也没用。

(受采访对象要求,文中邹颖、颜小言均为化名)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

标签: 恒信玺利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上一篇:

下一篇:

资讯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