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国碳市场开市 一幅万亿规模的市场蓝图也徐徐展开

产经 来源:北京商报 2021-07-19 08:44:15

全国碳排放权市场迎来开门红。7月16日启动交易首日,全国碳市场成交量便达到410.4万吨,成交额21023.01万元。随着全国碳市场开市,一幅万亿规模的市场蓝图也徐徐展开。电力行业打头阵之后,钢铁、石化等重点领域已经排队等候,而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低碳产业也随之被市场赋予了无穷的发展想象。此外,碳市场催生出的诸多碳金融产品,也让社会资本为碳市场发展带来更多可能

北京商报

交易首日开门红

7月16日上午9时30分,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交易。当天开盘价48元/吨,最高价52.8元/吨,最低价48元/吨。截至当日收盘,首日成交量410.4万吨,成交额21023.01万元,成交均价51.23元/吨。其中,首笔全国碳交易撮合成功的价格为52.78元/吨,总共成交16万吨,交易额为790万元。

当天,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副总工程师齐康表示,目前全国碳市场价格仅低于试点区域北京的价格:“全国碳市场开市首日价格略超市场预期,此前认为会落在试点区域两年加权均碳价40元/吨附。”

据了解,目前碳交易市场有两类基础产品,一类为政府分配给企业的碳排放配额,即将控排目标转化为碳配额分配给下级政府和企业,企业实际碳排放若小于配额,则可以交易多余的部分;另一类为核证自愿减排量,指对我国境内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进行量化核证,并在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注册登记系统中登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

全国碳市场首批纳入了2225家电力企业,并发放了两年共约40亿吨的配额。据估算,目前中国碳市场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为40亿吨/年,在全球20多个排放交易体系中居首位。

据了解,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所属嘉华发电公司、温州发电公司、北仑发电公司和宁夏枣泉发电公司等均参加了碳市场上线首日交易,当日达成的碳排放权交易量100万吨,是10家参与全国碳市场上线首日交易集团中成交量最大的单位。对于相关交易细节,北京商报记者尝试联系浙能集团,但截至发稿未获得相关回复。

新能源汽车或受益

虽然目前全国碳市场的参与行业、交易主体等都有所限制,但其他7个重点行业,即钢铁、有色、水泥建材、石化、化工、造纸、航空,也将逐步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未来控排企业大约有8000-10000家。

而从长期来看,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也是大势所趋,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依然是未来碳市场建设的重要方向。西南证券在研报中称,政策红利下,核电、风电、光伏、水电等新能源细分领域及整体产业链都将受益;新能源汽车方面,电动车渗透率提升,供应链、制造端、运营端在内的全产业链将从中受益。

从国际经验来看,新能源车企做“卖碳翁”的生意并不奇怪。以特斯拉为例,整个2020年,特斯拉通过出售碳排放积分获得了15.8亿美元的营业收入,同一时期,公司的净利润只有7.21亿美元。

不过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中创碳投高级咨询顾问陈志斌表示:“因为有一个自愿减排的机制,光伏、风电等行业以后也有机会参与碳市场,但并不是所有的新能源企业都会符合。如果有的项目盈利较差,那会有可能;而有的项目技术比较成熟,利润率比较高,自身可以良好运转,那就不需要通过碳交易获得额外支持。国家应该会设置一些准入门槛,还需要进一步关注政策。”

在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珅看来,需要思考如何给光伏、风电、水电,包括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绿电碳指标”进行合理、合规的碳减排定价。他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能源行业从生产制造环节到电力产出的生命周期内,比较容易核算碳减排。对新能源汽车行业来说,如果只是简单的和燃油车对比计算还好,但如果涵盖锂电池及其回收处理等问题,核算就会比较复杂,这是一个系统的、综合统筹兼顾发展的问题。”

金融的想象空间

覆盖范围逐渐增加,市场逐渐完善,交易逐渐活跃,当整个市场有序运转起来,碳排放权交易金融化也就成了下一步的发展目标。据了解,碳金融泛指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监管部门对于碳金融的定位是,在碳市场稳运行的基础上,开展适度的金融创新。

由于目前全国碳市场只有现货交易,“碳期货”则成为金融领域大众期待的可能之一。对此,陈志斌分析说:“因为投资一个减碳工程的回报周期可能是五年或十年,如果没有期货去锁定成本收益的话,就比较难开展这方面的投资。证监会目前可能也在看碳现货的表现情况是否成熟,会不会造成风险,如果条件合适应该也会开展碳期货交易。”

事实上,观察一些发达国家的碳市场可以发现,大部分成交都来自于以现货为标的的金融衍生产品,这些衍生品提供了多样的渠道,让银行、保险、基金金融机构甚至个人都可以通过这些碳金融产品,更广泛更深度地参与到碳市场中。

在7月13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人民银行货政策司司长孙国峰也表示,央行正有序推进碳减排支持工具设立工作,以期撬动更多社会资金促进碳减排。

对此,祁海珅认为:“碳资产虽然‘无形’,但却有形地影响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将来的‘碳信用’也可以说是‘信用资产’,有可能比银行金融机构的‘金融信用’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很多老百姓并不参与金融资产的投资交易,但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产生二氧化碳,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碳市场交易的主体和参与者。”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阮航达

标签: 全国碳市场 开市 万亿规模 市场蓝图 徐徐展开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资讯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