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 来源:经济日报 2022-12-17 06:04:21
冬日的沙漠减了色彩,冰封的黄河顿失滔滔。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的磴口光伏园区,7万亩光伏“蓝海”一如既往地壮阔,以圣牧高科为代表的38座牧场偶尔传来几声牛叫声,让人感受到乌兰布和沙漠的冬日生机。
“乌兰布和,蒙语意为‘红色的公牛’,现在沙漠里却养上了黑白花奶牛。”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防沙治沙局局长韩应联说,乌兰布和沙漠在巴彦淖尔市分布有506万亩,在磴口县就有426万亩,全县总面积的68%都是沙漠。种植沙生药材、种植优质牧草、养殖奶牛肉羊、发展光伏发电……磴口县不断开辟沙产业新赛道。
(资料图片)
从治理沙漠到经营沙漠
乌兰布和沙漠横亘在贺兰山与阴山山脉之间的断陷盆地,是西沙东移的主通道,更是华北地区沙尘暴的直接源头。治理好乌兰布和沙漠,对保护黄河和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意义重大。
确立“创建黄河中上游生态建设第一县”的奋斗目标后,磴口县先后启动实施了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二期工程、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试点等国家重点工程,阻断向黄河及城乡周边输沙的通道,使130万亩沙漠披上绿装。
50岁的魏均是当地最早发现肉苁蓉价值的一批人。
“我从小在沙漠长大,从接过父辈治沙铁锹的那一刻就意识到,沙漠有害也有利,除了治理沙漠,还要经营沙漠。”魏均说。2006年,他创建了内蒙古王爷地苁蓉生物公司。如今,公司在乌兰布和沙漠建成3万亩蒙中药材示范基地,形成药材种子种苗供应、有机肥集中采购供应、机械化种植采收、田间管理技术培训指导、病虫害防治、保护价收购等服务体系。“每年有200多名农牧民来基地种植肉苁蓉,在近4个月的时间里,每个农牧民能挣到2万元。”魏均说,基地不仅是生态修复共同体,还是建设乡村振兴的共同体。
早在上世纪80年代,钱学森就提出“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沙产业理论。如今,“王爷地”“游牧一族”等20余家民营企业向乌兰布和沙漠进军,在茫茫沙漠上人工种植梭梭林50万亩,接种肉苁蓉14万亩,年产鲜品肉苁蓉500吨,开发肉苁蓉、甘草、锁阳、枸杞等中药饮片,磴口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人工接种肉苁蓉生产基地。
“发展沙产业,当下急需基础设施跟进。”游牧一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贺文军说,大漠深处,每家企业几万亩的治沙基地常常是投进去几百万元还“没啥动静”,如果电力、水利等公共产品跟不上,种梭梭难,嫁接苁蓉更难,产量不高、规模不大、链条不长,势必拖沙产业后腿。
除了磴口县,乌兰布和沙漠还“掠过”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与乌拉特后旗部分乡镇。巴彦淖尔市沙漠综合治理中心的一份资料显示,全市129家沙产业龙头企业产业治沙90万亩,在乌兰布和沙漠更新改造了长154公里、宽50多米的大型防风固沙林带,有效遏制了乌兰布和沙漠东侵。与5年前相比,沙化土地面积减少了2.6万公顷,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比重由18%下降到12%,植被盖度达到了50%以上。
从引黄入沙到减沙入黄
乌兰布和沙漠离黄河有多远?记者登临磴口县的刘拐沙头,发现沙漠东端正是黄河西岸。脚踩大沙丘,目送黄河东逝水,感觉一不小心就有可能顺着沙坡滑到黄河里。
“磴口县境内乌兰布和沙漠现有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主要依靠引黄河水和引黄灌溉入渗补给形成。”韩应联分析,随着对乌兰布和沙漠的不断治理、沙漠植被的不断增加、土地的不断开发利用等,对沙漠地下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通过乌沈渠、奈伦湖等黄河凌汛水、分洪水等进行沙漠生态补水,对稳定乌兰布和地下水位和建设乌兰布和绿洲十分重要。
早在2020年初,磴口县引黄滴灌工程开工。通过新建引水渠道1条、蓄水池2座、提水泵站2座、输水管线2条、输水渠道1条等工程设施,终于把黄河凌汛水引入万泉湖。再从万泉湖取水,为巴彦淖尔市中以防沙治沙生态产业园项目区的3万亩林草地进行供水,并对项目区周边进行生态补水。
与中以防沙治沙生态产业园相邻,内蒙古圣牧高科牧业有限公司也通过引水灌溉做大了沙漠种植业,并进军沙漠养殖业。“与其他沙漠不同,历史上黄河在乌兰布和沙漠数次改道,形成渗流、在地表下不断汇集。”圣牧高科市场品牌部负责人刘兴国说,沙下有水,使引水灌溉、用滴灌技术种植牧草成为可能。
“有沙漠做隔离带,天然无污染;沙漠干旱少雨,比较适合奶牛生长。我们团队花了近一年时间寻找大本营,最终选择了乌兰布和沙漠。”刘兴国说。
沙里淘金,甘苦自知。10年下来,通过修路、打井、架电、建厂,圣牧高科在乌兰布和沙漠腹地延展出一片绿洲。截至目前,公司已经累计将22万亩沙漠改造成有机草场,建设牧场23座,养殖荷斯坦奶牛9万多头,日产鲜奶1300多吨。目前,圣牧高科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有机奶生产企业之一。
“刚来这里时,周围全是沙丘,天空灰蒙蒙的,吸口气都是沙子味。”黑龙江人刘安军在沙漠安家近10年,“现在状况大为改观,种植基地已经集中连片,根本看不出沙漠当初的模样。我们夫妇承包了3500亩地,全部种植了青储玉米,改良后的沙地一年比一年产量高。在沙漠建绿洲,心里充满甘甜”。
通过不懈奋斗,磴口境内乌兰布和沙漠生态环境呈现出“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良好态势。乌兰布和沙漠年向黄河输沙量由过去的7000万吨左右下降至目前的370万吨左右。
从深耕一产到“接二连三”
乌兰布和沙漠自然条件差、造林投入大、治理成本高,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比较薄弱。除穿沙公路外,沙漠道路主要以沙石路面和土路为主,部分企业用电得不到有效保障,从事沙产业的企业多数规模较小,未形成全产业链布局,品牌竞争力不强。
为补上这些短板,磴口县大力推进布局区域化、土地利用规模化、灌溉节水化、经营集约化以及产品品牌化。在加强道路建设、做好电力配套的同时,磴口县在沙漠治理投入方式上创新思路、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作用,把财政支农、高标准农田建设、乡村振兴、社会资本、金融信贷等资金捆绑使用,集中投向生态治理龙头企业和重点基地。
“沙产业在种植、养殖等第一产业取得良好开局后,不失时机实行‘沙产业+’,延伸进入二三产业”。巴彦淖尔市委常委、磴口县委书记陈功明说,沙产业“接二连三”,不仅在沙生植物、畜产品加工上再上台阶,还要推动新能源产业、文旅产业实现大的发展。
为合理利用乌兰布和沙漠丰富的光照资源,磴口县从2015年开始,开启“借光治沙”新模式,大力发展光伏发电绿色清洁能源。先后引进国电、国华、神州光伏、昌盛日电、仁创科技等企业,打造万亩光伏产业园区,已建成装机容量360兆瓦,年发电量4亿千瓦时。以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纳林湖、阴山岩刻、阿贵庙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代表的沙漠旅游更是日渐兴盛,2020年,磴口全县共接待旅游人数79.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近4.9亿元;去年,共接待旅游人数9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54亿元。
陈功明说,磴口县将紧紧围绕实现“双碳”目标,全面建设磴口乌兰布和沙漠千万千瓦级光伏基地,按照“光伏+治理”的模式,以植被生长抑制扬尘。到“十四五”时期末,力争完成固定投资1000亿元,装机规模达到1000万千瓦,并网后发电量达328亿千瓦时,实现固沙面积35万亩。同时,还深入挖掘本土文旅资源,将沙漠中的有机奶、有机鱼、肉苁蓉、葡萄酒等产品融入旅游系列,迎更多游客来磴口打卡“百湖之乡”,欣赏“大漠孤烟”与“长河落日”。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