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 来源:中国小康网 2022-02-16 18:00:48
“双碳”有可能长时间地成为这一轮结构性市场的主线,且辐射范围不局限于新能源行业,很多周期行业、制造行业都会受到深远影响。
无论是新能源本身及其应用,还是传统企业的低碳转型,都蕴含着无限的商机。从2020年“双碳”目标的提出到2021年“1+N”顶层设计的颁布,再到最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定调,“双碳”工作的思路愈发清晰。
不只是新能源
在过去一年里,无论是国内经济还是全球市场均有所恢复。在此背景下,部分产能利用率高位和产能供给存在滞后期的上游资源行业形成了供需缺口。广发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戴康表示,从产能的视角来看,碳中和带来的供给收缩对于行业有一定的涨价预期。2016年以来的供给侧改革和之后供给收缩的常态,导致企业产能供给在低位,而2021年的产能利用率在持续的高位,所以它处于供需紧平衡的状态。除了上游资源的涨价之外,供需缺口潜在扩张,中游制造、可选消费行业也有一些涨价的潜力。
从中期来看,供需紧平衡的行业还是可以继续去观察它的投资机会。包括实现“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实现能源结构的调整,增加新能源的占比。戴康认为,除了政策扶持、新能源技术及技术迭代升级之外,还需要一些行政手段压缩高耗能产业的占比。从供需缺口和新能源的角度来讲,能源的转型可能带来机会。
从整个新能源的角度来讲,新能源车、光伏、建筑的节能减排,甚至包括环保产业,这些在“双碳”政策的大背景下,在整个能源转型的过程中,从先立后破的角度来讲,都将迎来投资机会。
尽管2021年传统能源与新能源股票都有过不错的表现,但实体层面还是出现了复杂矛盾的现象。对于传统能源紧张和价格上涨,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策略官陈果分析称,首先,要明确能源转型是经济转型的结果,而不是相反。经济结构转型和能源转型在短期步调不一致,但长期还是会回到主线,回到新能源。其次,在发展、转型进程中,供给快速变化,可经济结构转型没有那么快,在资本市场上也体现为一种投资机会。
陈果建议,资本市场的投资者要区分长期趋势和短期问题。2021年人们看到上游旧能源和新能源都有机会,但是从能源转型这个大趋势来说,碳中和是长周期,新能源是长期机会。新能源革命为相关产业带来很多衍生的投资机会,包括未来的储能,都是增量变革。此外,未来会有新的市场化机制和平台,也会带来机会。比如碳交易平台,碳减排处理控制能力比较强的公司,实际上又获得了新的“双碳”红利或者“双碳”资产,这些都是新增的机会。
作为从事一线低碳基金工作的基金经理,汇丰晋信基金研究总监、基金经理陆彬认为,碳中和、碳达峰有可能长时间地成为这一轮结构性市场的主线,且辐射范围不局限于新能源行业,很多周期行业、制造行业都会受到深远影响。由此,投资机会和变化将从三方面体现:第一是电力,只要和电相关,新能源发电、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核电等等,电的使用端、存储端和运输端,都将迎来巨大的投资变化和机会。第二是周期制造的龙头公司。既要完成“双碳”目标,又要实现经济发展,这将促使周期行业进入的门槛和壁垒大幅提高,而龙头公司有大量的研发支出,他们会充分受益于盈利中枢的提升和估值中枢的提升。第三是环保科技公司。新政推出不久,创业企业、科学家、教授的产品有可能在未来几年迸发,在增加很少成本的情况下降碳。由此,未来几年,环保科技公司或将诞生很多超级成长股。
从地理区位的角度来看,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认为,基于能源结构的调整也将呈现新的发展路径,西部及北部地区可能将因为可再生能源的突出优势而培育新的产业集群,带来新的发展生机。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他表示,“双碳”目标的设立,为其在新能源、新型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等领域带来大量投资机会,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碳交易买卖双方均有机会
去年11月,央行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对此,有经济学家表示,此举相当于定向降息再贷款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重点领域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绿色金融和气候政策”高级别研讨会上曾表示,预计2030年前中国碳减排需要每年投入2.2万亿,在2030至2060年,每年投入的数字会更大。这就不能单一依靠政府资金,而需要引导、激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其中。
有数据显示,历经10年试点、建设的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2021年度共运行114个交易日,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超过半数的重点排放单位参与了市场交易。这是“双碳”进程中的重要一步,却不是最后一步。作为生态环境部指定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建设和运维机构,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的董事长赖晓明表示,将力争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碳交易、定价和金融中心,助力国家实现“双碳”目标。
对此,戴康分析称,全国碳交易市场的设立是顶层设计,其核心功效,一是碳减排外部性的问题去内部化,二是发挥金融手段,弥补资金缺口。“碳交易市场的发展是缩小资金缺口的重要一环。从交易所买卖双方来看,碳交易市场的设立有一些投资机会。首先,配额卖家会通过出售配额增厚利润,他们的收益是很明确的。比如电力新能源领域和林业碳汇。电力和热力是中国碳排放最大的来源。根据IMA的统计,电力和热力部门贡献的碳排放占比达到一半左右,能源结构低碳转型很重要,鼓励清洁能源,包括光伏、风电、垃圾焚烧发电发展……电力是一个能源转型的重要抓手。”
这不禁让人们想到了两年前特斯拉因出售碳排放积分首获盈利,一年时间内获得了15.8亿美元的收入,超过了年利润的两倍。
戴康还表示,配额买家买入配额,内化增加成本,这一过程也可产生收益,但是否会受益取决于企业的能力。行业集中度会提升,引入碳交易就会提高碳行业成本的中枢。“主要涉及火电、煤炭、石油、高碳工业,以及制造业里面的钢铁、水泥、化工、电解铝、有色、造纸……这一类2021年资本市场讨论得比较多。”同时,他指出,减排技术差、减排成本高的企业,相对生产成本会进一步提高,它在行业产能出清的压力下就会面临淘汰。龙头企业凭借一些技术优势、规模优势、资金优势,可能会率先达标,它可能会经历先抑后扬的过程,最后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和竞争力,它的利润未来也会迎来提升的空间。
从投资端来看,陆彬认为,碳交易市场的容量会越来越大,这一领域市场的参与主体、参与方能够受益于整个交易市场能量的变大,不只是碳交易所和相关的承销方,因为相关行业都发挥了资源优化配置的职能,也会获得一部分利益。
(文章来源:中国小康网)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