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代人带你回忆:那些年的行通济

产经 来源:南方Plus 2022-02-15 19:33:26

“行通济,无闭翳。”

“形通济咯~我今年要转运!”

还记得这两句行通济时最常听到的话吗?在佛山,每逢正月十五至十六日,大家都会带着一家老小,举着风车、摇着风铃、提着生菜包,热热闹闹地走过通济桥,祈求来年平安顺利、财运亨通。

但受疫情影响,作为国内元宵节最盛大的民俗活动,行通济已中断了三年时间,早日恢复这一传统民俗成为所有人的共同期盼。

关于行通济,你还记得多少小细节?今天,我们将走近佛山一家三代人,带你们重温不同年代的行通济经历和故事,重拾记忆深处的温馨和感动~

“50”后崔国贤(老佛山人)

上个世纪60年代左右,我才2、3岁,就开始跟着家里人去行通济。那时候通济桥很朴素,刚从钢筋混凝土单孔拱桥改建成公路桥,桥很窄很短,只有八九米长,桥下就是河涌,能容小船经过。

我记得改革开放后,行通济的习俗慢慢恢复。那时候参加的人不多,主要都是住在附近的城乡居民,可能一天算下来才有近千人。

那时候行通济的时间是正月十六。大人们会拿着两颗生菜,我们小孩则提着小花灯,热热闹闹过桥,祈求来年平安幸福。我印象很深的是,那时候多是泥沙路,每次行通济后鞋子里都有不少泥沙。

虽然说过桥有个“九出十三归”的习俗,但我们那时候没讲究这个,不论从哪一头上桥都可以。过桥后,大家习惯把一颗生菜留在桥边的凹槽里,另一颗就拿回家自己吃,寓意“引财回家”。那时候在桥边还有一座小庙,有些人会去烧香祭拜。

后来,在政府相关部门和媒体的宣传下,参加行通济的人越来越多,除了四里八乡的人,还吸引了其他几个区乃至广州的人参加。通济桥也越修越宽。

对我来说,行通济不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信仰和一份珍贵的儿时记忆,所以我曾把通济桥旧貌画下来,就是希望铭刻这段回忆。

上个世纪80年代的行通济。任祖年摄

崔国贤与儿子崔衡晋所画的老通济桥。

“80”后崔衡晋(崔国贤之子)

我记得在1995年左右已经有不少佛山人在正月十五凌晨就去行通济了,但由于正月十六要上学,我年龄又太小就没参加过。

第一次去行通济时是2000年左右,那时候我差不多13岁。2001年新桥竣工,以防滑条取代台阶,有了祠堂和牌坊,还有了一些景观,样貌和现在差不多。听说2001年行通济人数就超过10万人。

政府相关部门会提前规定步行路线,每年可能不一样,但上桥下桥的方向固定。沿路很热闹,有很多售卖风车、风铃的人。

我记得走在同济路那边时,距离通济桥还有几百米距离,人数相对少点,一旦快到桥的入口时大家就挤在一起了,要一波一波上桥。这时候已经有了生菜池,所以很多人都会往池子里扔生菜。

到我们这一代时,行通济成了一种热闹的游玩仪式,不仅时间从正月十六白天提前到正月十五深夜,而且可能不一定是和家人参加了,也会和朋友们一块去。行通济成为三五好友又一次聚会的理由。

我有了孩子以后,行通济时间又改到正月十六白天了,希望多带孩子参加,毕竟老传统不能丢,也希望能给孩子留下一个美好回忆。

崔国贤与儿子崔衡晋所画的通济桥。

“10”后崔漫芊(崔衡晋之女)

我今年6岁,在我2岁时就参加过行通济,我喜欢举着风车,很热闹,也很好玩。

平时,我爸爸会给我讲一些关于行通济的传统习俗和细节,比如说为什么会有通济桥,这座桥在什么时候会有最多人经过,为什么是这个时间,大家为什么要拿风车等。我爸爸说等我上小学后会给我介绍更多关于行通济的知识。

崔衡晋说,虽然全国各地都有一些元宵节的民俗活动,但像佛山这种有几十万人共同参与的活动确实不多。他希望通过给女儿介绍行通济故事和细节,把这个传统习俗传承下去。

【南方日报记者】刘明

受访者供图

(文章来源:南方Plus)

标签: 正月十五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资讯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