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运动、冰雪经济和冰雪竞技

产经 来源:证券时报网 2022-02-11 07:35:07

说实话,老徐小时候,在冬天,还是经常有机会参加一下冰雪运动的。

下雪了,当然就可以打雪仗,路上的雪踩瓷实了,还可以“雪地越野”,虽然棉鞋的塑料硬底滑在雪地上的脚感确实不如雪板来得舒服,但也足够把藏在大脑深处的多巴胺一阵阵刺激出来了。这样的雪上运动几乎没有成本——除非把棉裤、棉鞋搞得过于湿。

冰上运动的成本相对就要高许多。一是时间成本高。跑两里多地去玉渊潭溜冰,来回路上花费的时间确实有点儿多。二是风险成本高。一方面要严防自己掉进冰窟窿里,成为风险教育的反面典型,另一方面更要防备被家长发现这个小秘密。三是人情成本高。只要不甘于“鞋底溜冰”,就需要借别人的冰车儿过过瘾,而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人情债。

这都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事情了。再后来,一年一年过去,老徐的冰上运动似乎突然间就升了级。差不多是1988年冬天吧,老徐终于有了自己的冰鞋,印象里花了35元,差不多是普通人半个月的工资。虽然花大价钱置办了装备,但每年冬天滑冰的次数,掰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有闲事太多的原因,最主要的,好像还是玩儿心不再像原来那么大。

北京建起滑雪场,印象里是2000年前后的事情。怀北滑雪场建成之后,北京周围的山里就陆陆续续开了许多家。去滑雪场滑雪的成本当然就更高,时间成本、交通成本、食宿成本、入场费、教练费等等,都得算,比较讲究的,还要自己置办装备,花费就更可观。考虑到2000年前后,家庭轿车尚未普及,拖家带口往山里跑一趟,真是“出远门儿,办大事”,非提前计划、认真准备不行。

2000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不过6200多元,去山里滑雪的费用支出,即使对绝大多数城里人而言,也足具财务压力,偶尔去玩一玩可以,把这个活动定时定点地固定下来,并固定相关预算,几乎没可能。毕竟,相较于昂贵的滑雪运动,在城里替代性地滑滑冰,哪怕在国贸地下冰场滑呢,显然都要实惠得多。其他更廉价的运动方式当然就更多,单纯要锻炼效果,跳跳绳、跑跑步其实也一样。

2005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493元;到了2010年,这个数字提高到19109元。居民收入的提高,是冰雪运动更蓬勃发展起来的最底层基础。在这个阶段,冰雪运动终于渐渐成为一部分人、一部分家庭日常生活中的固定需求。随着这部分人群体规模的日渐扩大,全国随之逐渐出现多个冰雪运动热点地区,冰雪产业、冰雪经济也终于让人远远地看到了一丝曙光,让置身其中者有了越来越多的希望。

对冰雪运动、冰雪经济而言,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当然是一次动力强劲的顶级推动,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居民收入的持续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持续改善,才是这项运动及相关产业持续发展的原动力。除此之外,推动冰雪运动、促进冰雪经济的发展,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框架内,硬件建设相对要容易许多,“软件”工程才更具挑战性。比如,青少年冰雪运动培训、竞赛体系的构建,就需要方方面面合力统筹安排;比如,相关企业在经营中要尽力把握“平衡”,要在经营的可持续性上多想办法,不能急功近利,总惦记着干一锤子买卖。前几年,每到雪季,一些滑雪热点地总爆负面热点,这是对这项运动以及整个产业前途的根本损害。

站在今天这个历史基点,我们可以很肯定地作出这样的判断:中国的冰雪运动,参与者一定会越来越多,带动起来的产业规模也一定会越来越大,对经济的助力也一定会越来越强。在这样的判断基础之上,我们大约也能得出中国的冰雪竞技水平也会“水涨船高”的结论。冰雪竞技水平提高,无疑是锦上添花的事情,之前的基础性工作,才最重要,也最艰巨。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

标签: 冰雪 经济 竞技 棉鞋 雪地 小时候 机会 瓷实 越野 塑料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资讯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