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强链补链生力军

产经 来源:常州日报 2022-02-07 09:05:18

“专精特新”企业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制造业单项冠军,二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德国的工业体系中,千万家小而强的“隐形冠军”企业长期专注于某些细分领域深耕细作,在技术工艺、产品质量等方面达到行业领先地位,从而成为“德国制造”的支柱和脊梁。

作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常州单项冠军企业的作用举足轻重。

推动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着力打造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集群,助力现代化常州建设,常州,积极行动。

数读

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4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8家。

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72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78家。

单项冠军企业数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居全省前列。

到2025年——

我市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实现倍增,达到50家,保持全国同类城市领先地位。

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达到100家,继续保持全省第一方阵,进入“专精特新”小巨人30强城市。

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350家,市级培育库企业数达到2000家。

全市“专精特新”上市企业数实现倍增,达到60家。

“专精特新”企业产值增速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速5个百分点,投资增速高于全市工业投资增速5个百分点。

独角兽企业达到5家,15家企业进入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

梯度培育

支持小微企业上规模。以年主营业务收入1000万—2000万元的小微工业企业为重点培育对象,推动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增资扩产等方式转型升级,实现上规模目标。全市平均每年新增“小升规”工业企业600家以上。

加强“专精特新”培育库建设。依托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扩充市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对培育库企业进行滚动发展、动态管理,每年扩充培育库企业300家以上。

积极培育“专精特新”示范企业。每年力争认定60家以上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每年争取60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对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按照现有政策给予地方贡献增量奖励。

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做优做强。加快推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长为引领产业发展的领航企业、独角兽和单项冠军。打造集成电路、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碳复合材料等八大高成长性产业链,到2025年,每条产业链培育3—5家链主企业。

加强运行监测分析。对全市规模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进行专项统计,监测分析企业生产经营情况;重点对“专精特新”企业开展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

创新提升

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对重大创新攻关项目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给予补助。推动全市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放。对“专精特新”企业建立的符合政策条件的新型研发机构,给予前期运营经费支持。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承担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建设任务。建立“专精特新”入库培育企业优先参与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机制,对获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政策支持。

推动技术创新产品应用。推动一批技术创新成果落地。“支持新技术新产品及应用场景”政策向“专精特新”企业倾斜;鼓励“专精特新”企业参与常州市创新产品认定,对经认定的创新产品推广应用按照现有政策上限给予扶持。

加大技改支持力度。鼓励“专精特新”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对制造业单项冠军、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实施的设备投入500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参照现有重大项目设备投入奖励政策进行扶持。

推动专利标准提升。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布局国内和海外发明专利。支持“专精特新”企业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省标准化试点项目。对“专精特新”企业发明专利和参与标准化工作按政策给予奖励。到2025年,全市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9件。

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触网上云”,组织专家团队上门为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评价诊断服务。积极支持“专精特新”企业申报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工业互联网平台、五星级上云企业、两化融合贯标试点等项目,对申报成功的企业按照现有政策上限给予奖励。到2025年,重点面向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及入库企业,培育创建1000家星级上云企业。

促进企业管理提升。支持企业实施专业化管理咨询项目,实现精益管理,降本增效,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融通发展

加强大中小企业融通载体建设。在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搭建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孵化服务平台。加快省级大中小企业融通载体的创建步伐,到2025年,省级大中小企业融通载体达到3—4家。

支持企业间协作配套。支持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开展协同制造,构建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生态。鼓励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通过参与或自建供应链数字化平台向本地产业链上下游“专精特新”培育企业开放供应链。

要素支撑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展应收账款、存货、仓单融资等业务,鼓励保险机构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信用保险服务。将“专精特新”企业纳入创新贷“白名单”,对“白名单”内企业的普惠型贷款,给予2个百分点的贷款贴息。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积极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提供融资担保,且融资担保费率不超过1%。

拓宽企业投资渠道。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股权投资。设立常州市工业转型发展基金,以股权投资方式重点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鼓励信用优良“专精特新”企业通过发债获得更多中长期融资。为企业直接融资搭建对接合作平台,组织开展上市辅导、投融资对接等专题活动,积极推动“专精特新”企业上市。每年“专精特新”企业上市5—8家。

加大人才引培力度。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开展在校生创新实践、实习考察等活动,注重技工教育发展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技工队伍。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档案管理、职称评定等方面提供绿色通道。组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人才专场培训,到2025年培训经营管理人才不少于1万名,对“专精特新”企业实现培训服务全覆盖。

强化土地、用能保障。对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结果B类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在用能、用地等要素资源需求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将“专精特新”企业的用地需求优先纳入供地计划;开展公益性节能诊断服务,在能耗双控中保障“专精特新”企业合理用能需求。

市场开拓

强化质量品牌建设。引导“专精特新”企业创建自主品牌,提高商标注册、运用、管理和保护能力。优先推荐“专精特新”企业申报中国质量奖、质量标杆、江苏省省长质量奖、“江苏精品”、常州市市长质量奖等,对“专精特新”企业争创驰名商标、马德里商标注册给予政策支持。到2025年,全市“专精特新”培育企业的自主商标拥有率达到100%以上。

支持企业参展参会。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参加国内外重点经贸科技类展会项目。在世界工业与能源互联网暨国际工业装备博览会、中国·常州科技经贸洽谈会等全市重大展会设立“专精特新”展区,搭建产品、技术展示平台,助力企业开拓市场。

护航企业走出国门。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知识产权服务。推进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工作,引导企业加强海外知识产权布局,开展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预警分析,推进知识产权海外侵权保险业务,为企业提供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及援助服务。

加强政府采购扶持。严格落实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预留中小企业采购份额。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产品申报相关创新产品目录,对纳入目录内创新产品享受政府采购支持创新的各项政策,通过评审加分、首购首用、协议供货、单一来源等方式给予政策支持,加快“专精特新”企业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提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的能力。

服务优化

建立“专精特新”创新联盟。以国家级中小企业创新平台为依托,整合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资源,创新工作模式,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联合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管理等方面支持,推动联盟企业间的人才、技术和产品等领域的合作,帮助企业融智融商。对服务“专精特新”企业绩效突出的重大平台机构给予政策支持。

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切实落实国家减税降费优惠政策,开通税费服务直通车,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点对点”精细服务。将“专精特新”企业设备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纳入行政审批绿色通道。运用大数据进行重点筛查、分析比对,为中小企业分类精准推送各项服务政策。

优化企业家成长环境。向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企业家发放常商服务卡,提供政务服务、子女入学、体检就诊、旅游观光、通行便利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将“专精特新”企业纳入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百千万工程”“民企管理升级”系列公益培训活动。

完善包容审慎监管。加大对相关行政执法行为的协调监督,规范涉企执法检查,整合内容、方式相似的执法检查,减少对“专精特新”企业现场检查频次;进一步优化“专精特新”入库培育企业的信用修复工作,为企业提供更加宽容的法治环境。

强化法律维权服务。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律师顾问团,创新“产业链+法律服务”联盟机制,重点对“专精特新”企业开展法律跟踪服务,帮助企业提前防范行业性法律风险。

本版文字:常工信孙东青黄洁璐董心悦

本版供图:

常工信

(文章来源:常州日报)

标签: 专精特新 中小企业 生力军 企业 制造业 项冠军 德国 小巨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资讯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