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 来源:界面新闻 2022-02-01 16:35:08
年终岁末,芜湖的凛冬,微弱的阳光正轻轻洒落。
早上8点半,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埃夫特,688165.SH)厂区门口的绿化带上还覆着一层薄霜,员工们已陆陆续续地进厂,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
埃夫特芜湖厂区位于芜湖鸠江经济开发区,这里是一台台工业机器人的出生地。走进装配车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排直挺挺立着的小型协作机器人,工人们正在对它们进行装配。在远处黄色格子的区域内,黄色机器人们正在不断“挥舞手臂”,调试着各个参数……
在厂区通道内,界面新闻记者见到了正在巡检设备的张飞。他身穿黄色工作服,戴着黑框眼睛,留着寸头,娃娃脸,笑起来时给人亲切感。
张飞是埃夫特机器人事业部的生产调度师,90后的他,如今已经带领着80余人的团队。
“每天早上,我会先去厂房转一圈,巡检各工位上机器人的运动状态。”张飞说,“有些故障,我通过听声音就能初步判断出问题所在。”
这并不是夸张。从一线工人到班组长,从质量部门到生产部门,张飞已在埃夫特工作了近九个年头。
从产品的研发、试制、小批量到大规模量产,他对机器人产品的制造流程已十分熟悉。判断和处理生产过程中的故障,是他的专长。
张飞表示,每天他都要针对工位上机器人发出的异响、漏油、报警等异常状况,进行处理,以确保产品能达到下线标准。
“误打误撞入行”
埃夫特成立于2007年,脱胎于奇瑞汽车设备部下属的装备制造科。前期埃夫特生产的工业机器人产品,多数供应给奇瑞汽车的生产线。
加入埃夫特前,张飞曾在奇瑞汽车的车间做过焊工。那时,他工位旁边就放着一台24小时不间断工作的焊接机器人。
“当时我有接触、了解到一些焊接机器人的性能,但没想到自己误打误撞,也进入了这个行业。”张飞说。
2013年6月,张飞觉得焊工工作比较枯燥,萌生换工作的想法。当时正巧有朋友在埃夫特工作,便顺势跳槽进入了埃夫特。
当时的埃夫特,也处于转型关键时期。该公司决定走出汽车行业,将自主研发的工业机器人拓展应用于卫浴、3C电子、家具等细分行业。
进入埃夫特后,张飞在师傅带教下,从简单的机器人基座装配做起,再到装齿轮,然后进行齿轮的间隙调整等。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张飞笑着向界面新闻记者说道,“大概培训了两三个月,我就基本可以上手了。”
业务熟悉后,张飞慢慢开始接触到了一些新项目的研发。“和研发技术团队,我也学到了不少东西,特别是在机器人的腕部技术研发上。”张飞说。
据他介绍,机器人装配最核心的部件就在于腕部,特别是其中的齿传动,对间隙、零部件的精度要求很高。
“齿轮间的间隙只有头发丝的三分之一左右。这主要通过人工去尝试垫不同厚度的垫片,来保证机器人精度的一致性。”张飞回忆道,“那时候一个班组只有七个人,大家都在慢慢摸索的感觉。”
张飞表示,当时工厂一个月的产量仅有十几台,一年也不超过300台。
受益于新市场的拓展,张飞在2014年底明显感受到了工厂订单数量的变化,“一年出货量逐渐增至800余台。老厂区的产能已完全处于饱和状态。”
在细分市场开拓过程中,埃夫特同时意识到国产机器人在技术上的短板。为了提升技术能力,该公司自2015年起先后斥资11亿元,收购了三家意大利系统集成商CMA、EVOLUT和WFC,以获取它们在机器人喷涂、打磨、抛光以及焊装领域的技术。
为了跟上订单需求,埃夫特还于2015年启动了新工厂(现芜湖埃夫特厂区)的建设。
两年后,张飞和几位同事在新厂区大门口上的东南角上,打下了埃夫特机器人产业园的第一个标牌。
后疫情时代订单爆发
新工厂建设完成后,赶上了行业爆发期。
尤其是近两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其他国家经常处于停工停产状态,中国因疫情控制得当,承接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生产制造需求,促使国内制造业形成了一个小高峰,间接带动了工业机器人的增长。
后疫情时代,制造企业逐渐认识到自动化生产、减小人员依赖的重要性,开始主动提高生产线自动化率。
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达422.5亿元,同比增长18.9%。埃夫特也在2020年迎来了发展高速期。
张飞表示,埃夫特刚落户机器人产业园时,一期项目只有机器人装配车间和汽车项目车间。由于业务发展较快,2020年在一期项目上新建了集成车间。
该年7月,埃夫特成为了中国第一家以工业机器人全产业链为主营业务的科创板上市公司,跻身国内工业机器人行业第一梯队。
埃夫特的机器人产品类型也在不断拓展,最小负载约三公斤,最大负载可达370公斤,可以根据客户不同的需求定制。产品主要应用领域已逐步拓宽至3C、光伏、PCB、家具、陶瓷、卫浴、铸造钢结构等。
其中,轻型桌面型机器人主要用于3C行业的搬运、检测、上下料等;15-20公斤的中小型机器人,具备喷涂、打磨、焊接等功能,主要应用于汽车零部件、家具制造、陶瓷卫浴等行业;50公斤以上的大负载型机器人主要应用于光伏和建陶等行业。
高景气度一直延续到2021年。
“2021年年中,下游3C行业订单爆发了,公司单月3C机器人装配量达300余台,约占公司整体出货量的一半。”张飞透露。
此外,随着新一轮产业变革兴起,光伏、锂电等新兴领域的自动化转型需求,也推动着国产机器人订单迅速增长。
张飞表示,光伏行业发展迅速,且有集中交付期,机器人的出货速度要求更快。“为及时交付订单,抢占市场份额,我们部长、领导们都是带头不放假。”
“从原材料进厂,到组装、测试、出货,最快时工厂一天约可出货20-30台光伏机器人。”张飞说,“从早上8点半到晚上12点,最忙时我们曾七天连轴转,持续一个月没有休息。”
“说不累那是假的。但看到一台台机器人发出,奔向工作岗位,减轻企业用工荒、招工难的问题,这一切都很值得。”张飞说。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工业机器人产量累计达36.6万套,同比增长44.9%,创历史新高。
中小企业渴望转型
目前埃夫特的客户主要以国内中小企业为主,喷涂、焊接等传统制造业的客户仍占据着较大比重。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传统制造业十分渴望转型。”张飞称。
他向界面新闻记者举例,传统焊接等行业的一名焊工,年人力成本约在15万元。工业机器人只要投入编设好的程序,就可以一天24小时不停地工作,一年可节省2-4个人力。
在特殊行业,焊接、喷涂等工序会产生烟尘、弧光、金属飞溅等,工作环境较差。采用工业机器人工作,可以使工人避免恶劣环境,还能降低人工操作的干扰,焊接质量更稳定。
在人力成本上升与人口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工业机器人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中国制造业中。
机器人密度是跟踪全球制造业自动化采用程度的晴雨表。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数据显示,中国机器人密度从2015年的49个单位上升到2020年的246个单位,约是全球平均水平126个单位的近两倍。
除了传统制造业,新型领域也在加速向智能制造靠近。这对国产机器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带来了新的机遇。
“这几年公司机器人业务最明显的变化是,技术研发速度更快、产品类别更丰富。”张飞说,“之前一个新产品从研发到投入,可能需要一两年,现在大约只需要3-6个月。”
张飞表示,现在埃夫特有3C、喷涂、协作等五大模块组的机器人,每个项目组内均有两至三个正在研发的新项目。
据他介绍,制造部门的工人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根据实际情况对新项目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等,再反馈给制造代表,由制造代表和研发部门的同事进行沟通和合作,不断地推进新项目。
为了应对快速增长的订单和不断更迭的产品技术,埃夫特与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共建了“埃夫特机器人学院”。
中国是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且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长期以来,ABB、发那科、安川等外资品牌,在国内市场占据主要份额。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排名前五的企业为发那科、爱普生、ABB、安川和库卡,市场份额分别为10%、9%、7%、6%和5%。
张飞表示,外资机器人品牌占据的主要是国内汽车等行业订单,类似于光伏等新兴行业,越来越多的厂家愿意尝试国产机器人。
他认为,相较于外资品牌,埃夫特等国产机器人具有定制化、个性化、交付周期短等优点,“有些产品可以根据客户的特殊应用场景,定向开发。”
对于张飞而言,2021年无疑是忙碌的工作。偶尔休息一天的话,他基本会选择在家中休息。
谈到未来规划,张飞笑着向界面新闻说道:“未来的话,我觉得干一行爱一行吧。”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