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 来源:证券时报网 2022-01-28 06:05:02
为深圳立传者多,其中不乏佳作,而《深圳传》是一本另类的城市传记。
多数写城市传记,或纵向以时间为线,逐年逐月推进写城市变化;或横向以领域为片,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分门别类剖析;或直接聚焦某一主题,以城市为案例解析某种社会科学理论。
然而,《深圳传》并不按传统套路来,书中的深圳是蛇口、深南大道、华强北、大芬村这样的地标,是华为、腾讯、大疆这样的知名企业,是“大家乐”、读书月、大芬村这样的文化事件,是深商、深圳学派这样的群体。
恰恰是这种看似“不够有逻辑”的写作,写活了深圳这座“第一流的城”。
第一流的城背后,有第一流的“人”。
“有了人,有了源源不断的孔雀东南飞,才有了深圳的成功和奇迹。”这句话在《深圳传》中出现了至少两遍,类似的意思则几乎在每一章都有。
深圳经济特区1980年建立之时,全市只有一名拖拉机维修员和一名兽医共两名技术员。40年后,深圳科技大军人数超过200万,高层次人才总数超过1.6万人,留学回国人数超过14万人,全职院士46人。
这里面有第一流的改革者。袁庚,梁湘、李灏……大智慧大气魄的决策者是城市发展的主心骨,是闯关破障的担当者。
这里面有第一流的企业家,任正非、王传福、马化腾、王石、汪滔……“84派”“92派”“99派”“15派”……不同阶段均有不同类型企业家横空出世,年轻的深商令人称奇。
这里面有第一流的打工人。曾有一种观点认为,从工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深圳早期是打工者之城,后来成为工程师之城,如今希望打造科学家之城。但不管是哪一工种何种职称,他们都是打工人,都是特别勤奋特别敬业特别上进的打工人。
这里面有第一流的思想者。深圳有很多优秀的学者,他们有的来自院校,有的供职智库,有的则纯属民间。传说中的深圳“网络三剑客”是其中的佼佼者。曾写出《深圳,你被谁抛弃》的“我为伊狂”笔下纵横捭阖,言谈却平淡朴实,甚至有些拘谨;媒体人出身的“金心异”口才极好,笔下经济学理论、政策和城市发展常能融于一炉;人生经历丰富的“老亨”每年一篇万字长文为深圳庆生,从研究深商起步,如今又为了深圳文学发展操碎了心。
回头想想,“来了就是深圳人”“深圳因你而精彩”“深爱人才圳等你来”这三句不同时期的口号,背后恰恰是深圳对人的重视。
天助自助者。归根结底,深圳一直前行更多靠的是内生动力。一方面,深圳尤其是深圳企业的危机感之强是很多地方难以望其项背的。另一方面,与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相比,深圳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作风鲜为人知,但并非不重要。改变命运的雄心壮志不难有,付诸实践的埋头苦干不容易。再好的想法、再好的机遇不踏踏实实去干,也是白搭。“疫情为什么和台风一样总是选择周末来深圳,是为了不能耽误深圳人搞钱”——网友开的这句玩笑话很有意思,深圳人确实充满了搞经济建设的热情,这种热情似乎没有随着财富的积累而减弱。有个朋友说,有的地方稍微有点成绩就开始想要“叹世界”了,深圳却一直不知疲倦地“干干干”。
真正热爱深圳的人都不是“深吹”。深圳是有短板有不足的,而且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内外环境的变化,过去被辉煌业绩掩盖的一些问题会越来越凸显。《深圳传》并不避讳谈隐患、谈风险、谈未来,但遗憾的是篇幅少了。
如今的深圳,说危机四伏那肯定是太过夸张,但隐忧和挑战是一点都不少的。
从经济领域看,深商一代又一代传承接力的声势能否持续?深圳新生代企业不乏后起之秀,但总的来看还是华为、腾讯占了经济大头。会不会将来陷入“大树底下不长草”的窘境?此外,还有高房价问题亟待破解。
从社会领域看,贫富差距的分化值得警惕,中底层打工人的状态值得关注。更何况,高房价还会衍生一系列不良示范效应。创新收益远远不如炒房,如何指望更多人去投身实体经济、科技创新?
与这些现实问题相比,更令人担忧的是思想、风气的隐忧。《深圳传》的结尾提到一个问题,深圳的未来究竟是继续标新立异,还是融入本地?不妨再直白一点问,深圳未来是成为一个普通的人口大城,还是如古代长安、近代纽约那样载入世界历史的伟大城市?
“伟大城市”值得期待。深圳不应该仅有“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而应该“早为后虑”,继续保持敢闯敢干的情怀和先行先试的魄力和担当,为“伟大城市”筑基。
(作者系新华社记者)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