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人大代表张书彦:科技创新是东莞制造业转型的关键,政府应“产学研金”协同培育产业

产经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22-01-23 15:05:07

南国春早,为期三天半的广东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汇集了各界代表,共议2022年广东发展路径。近年来,随着经济转型逐步迈向深水区,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如何推动科技创新也成为历年两会重磅议题。

在广东科技发展进程中,东莞是一个独特样本。依托产业创新优势和近年密集布局的散裂中子源等重大科学装置,2022年开局东莞即正式获批国家创新型城市,同时GDP和人口数量双双破“万”,成为广东第三座千万人口城市和第四座万亿GDP城市。这座位于珠三角中心,逐渐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身”。

在科技创新赋能制造转型的过程中,东莞探索形成了怎样的发展路径?“东莞模式”又能够为广东乃至全国工业经济转型带来哪些思考?近日,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专访了广东省人大代表、东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张书彦。

应用型基础研究搭建产研对接桥梁

南方财经:东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下称“材料基因研究院”)在东莞整体的科创布局中承担着怎样的角色?

张书彦:东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是一家从事材料设计、先进制造、服役性能管理的新型研发机构,通过与中科院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合作,共同研制建设散裂中子工程材料衍射谱仪,同时在材料设计与加工工艺优化、质量安全检测等领域,为产业提供专业咨询服务。

作为新型研发机构,我们研究院的发展定位是介于大学和产业中间,开展偏应用型的基础研究。比如研究院主导推进的高端模具钢国产化应用项目,就是依托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专项,针对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开展的应用基础研究。

基于前期对东莞模具行业开展的深度调研,研究院重点针对广东高端模具钢原材料严重依赖国外进口这一问题,组织广东省内模具钢生产与模具制造领域龙头企业以及国内一流科研院所等共10家单位开展联合攻关,围绕“材料领域(模具钢)+机械领域(模具)”上下游产业链优化生产工艺。经过两年多研究,目前项目团队已成功开发出可替代进口的高端热作模具钢。

目前,材料基因研究院共获批国家级和省部级以上的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27项,累计申请专利76件,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33篇,核心团队成员主持和参与国际标准3项、国家标准6项和制定企业标准1项。

南方财经:作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材料基因研究院探索出哪些成果转化的有效路径?

张书彦:我们在开展基础研究的过程中,会着重加强和产业对接,了解一线制造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结合产业需求开展科研立项。科研项目成果还能和企业进一步沟通合作,在培养科研人员能力的同时,用好技术去服务产业,让研究能够真实切合产业需求。最后形成产研合作的有效闭环,研究院能够获得资金支持,企业发展需求也得到解决。

目前,在新材料开发领域,材料基因研究院依托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高性能金属增材制造材料与工艺的应用基础研究”的成果,正在为美的开发新型材料。这就是一个将基础科学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结合的样本案例。

去年,研究院作为唯一一个拿到立项的新型研发机构,获批开展增材制造领域的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在项目推进过程中,研究院一方面开展基础研究,解决前沿科学问题,另一方面也结合产业化需求,把前期和美的集团沟通了解到的新型材料需求放到立项中去做开发。项目取得新型材料开发突破后,美的也和研究院进一步签订横向技术开发合同。

除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开发产业化应用外,材料基因研究院也探索和马可波罗等企业联合共建产学研平台。合作模式参考罗罗公司(Rolls-Royce)与英国大学的合作研发模式,由企业每年拨付固定研发费用,研究院安排科研人员围绕企业技术需求开展研究。这种模式也帮助研究院从龙头企业角度观察行业发展,更进一步了解透视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

“一拉一推”双向发力的东莞模式

南方财经:你怎么理解科技创新对于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东莞在推动科技创新、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方面是否探索形成独特模式和路径?

张书彦:东莞是制造业之都,部分加工制造业处于微笑曲线底端,附加价值低,制造业转型升级是向产业链两端位置——研发和设计延伸,这时候科技创新就是关键。只有科技创新,才能处于产业链科技前沿,提高附加价值,促进转型升级。

材料基因研究院落地五年多来,全程参与东莞建设,享受到国家战略和东莞科技创新的政策红利,同时也见证了东莞的快速发展。东莞一方面通过建设大科学装置、省实验室,吸引科技人才,从源头方面进行原始创新;另一方面面向东莞市场需求,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这种一推一拉双向发力的独特模式,极大地加速了科技创新和产业落地。

10余年前,东莞市就开始谋划建设散裂中子源大科学装置,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前瞻性的布局。也因为大科学装置的落户,东莞慢慢可以加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此后又获批建设广东省第一批省实验室之一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原始创新能力逐渐增强。

后来,随着创新资源不断集聚,东莞松山湖开始逐步引进众多新型研发机构,搭建起基础研究和产业发展之间的桥梁,这也是东莞走在全国前列的举措之一。目前,东莞全市新型研发机构已达33个,而国内许多城市才刚刚开始布局。依托于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不断集聚的新型研发机构,东莞逐步营造形成非常好的创新氛围。

南方财经:作为英国散裂中子源工程实验室的首席科学家,吸引你来东莞的原因是什么?城市吸引高水平科研人才的首要因素是什么?

张书彦:首要因素应该是平台。我当初选择回国就是看中科技创新平台和散裂中子源装置。除我以外,材料基因研究院引进的许多专家也都是通过学术交流、实地考察沟通后看好平台发展潜力,才最终决定加入研究院,到东莞发展。此外,这几年从国家到广东乃至东莞,重视科技创新的整体氛围也对科研人员有所鼓舞,他们本身也有一些想法,觉得可能在我们的平台实现,所以产生回国的念头。

另外,我们的待遇还是比英国要好的,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配套也逐步得到解决。目前在东莞松山湖片区已经可以基本解决科研人员都比较关心的孩子教育问题,片区内已经建成比较好的公立、私立小学和中学,许多研究员也都是举家回国。

南方财经: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国际科技创新竞争中,中国具备哪些优势?还面临哪些瓶颈?

张书彦:中国具有庞大的消费市场、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因此市场和制造都在中国,这是未来科技创新的基础也是优势。

但是,虽然中国工业体系完备,高端材料却大多数在国外,制备技术被国外垄断。因此政府一方面应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另一方面还应该加强科技人才培养,推进“产学研金”协同赋能培育产业,培育科技创新土壤和文化。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标签: 科技 东莞 转型 产业 广东省 人大代表 张书彦 制造业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资讯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