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力”稳增长 释放强动能

产经 来源:中国财经报 2022-01-20 12:05:53

本报记者吴宇宁

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10万亿元,同比增长8.1%;外贸总额首次突破6万亿美元,超4万亿元贸易顺差再创历史新高;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超出预期目标……近日公布的2021年中国经济成绩单,为增强政策定力、提振市场预期注入了“强心针”。

看到主要经济指标稳健增长的同时,专家分析,展望2022年,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背景下,稳增长重要性愈发凸显,同时还伴随经济结构转型、动能转换等一系列重大课题,需要宏观政策有效发力,进一步增强市场主体信心。

经济数据释放多重有利信号

“8.1%”,2021年经济增速超额完成年初《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的“6%以上”预期目标,并创下了近10年来的新高。

增速超过8%意味着什么?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测算,从101万亿元到114万亿元,2021年我国GDP增量约13万亿元人民币,按年均汇率折算合2万亿美元,相当于较大的主要经济体一年的经济总量;换算到人均,2021年我国人均GDP超过8万元人民币,按年均汇率折算超过1.2万美元,接近世界银行的高收入国家门槛。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幢硎荆2021年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预计占全球经济比重超18%,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25%左右。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看来,抛开基数因素看,经济复苏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彰显了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协同发力。“两年平均增速达到5.1%,说明我们对疫情冲击以及国内外诸多风险挑战应对得当,经济增长逐渐向疫情前水平回归。”他说。

“去年下半年以来采取的宏观调控跨周期调节,综合考虑内生外生因素,将着眼点放在中长期经济增长上,有效防范风险、确保流动性,推动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表示。

纵观2021年年内经济增长的趋势线,一至四季度,GDP同比增速分别为18.3%、7.9%、4.9%、4.0%。季度同比增速的持续放缓引人关注,应如何看待四季度“4%”的增速?

“四季度同比增速受到上年基数的影响较大,并不能说明经济恢复的动能明显减弱。”粤开证券研究院副院长、首席宏观分析师罗志恒告诉记者,从两年平均水平来看,2021年季度经济增速分别为5.0%、5.5%、4.9%和5.2%,表明经济总体仍在持续恢复中,四季度较三季度还出现反弹。

“随着政策调整、放松供给约束、保供稳价等行动推出,经济明显反弹,体现出我国经济具有较强的韧性。”罗志恒说。

对经济运行的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后,苏剑认为,四季度经济出现回稳趋势。尽管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降低,存在消费收缩、房地产领域投资疲软等现象,但随着生产端能耗纠偏、供给约束缓解,工业生产稳定回升,一定程度上支撑了经济的持续恢复。

从环比增速也可以看出,经济企稳态势逐步显现。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一季度至四季度,GDP环比增长分别为0.3%、1.3%、0.7%、1.6%,其中四季度环比增速比三季度加快0.9个百分点,总量扩大达34318亿元。

传好稳增长政策“接力棒”

从去年四季度经济形势看,虽然较三季度两年平均增速有所回升,但仍低于二季度的高点,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意味着2022年一季度稳增长任务艰巨。

面对今年经济增长可能出现的“前低后高”走势,此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全国财政工作视频会议跟进部署,提出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实施更大力度减税降费等多项举措;年初,央行宣布降息10个基点,各界人士预计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稳健货币政策基调有望延续,进一步提振了市场信心。

政策发力适当靠前的同时,应如何优化各项宏观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落地的路径?罗志恒建议,从收入端来看,应进一步降低市场主体享受减税降费的门槛和成本,既从总量上实施减税降费,也从结构上有针对性地发力,使制造业、中小企业等更多受益,最大力度激发市场活力并提高市场主体的抗风险能力、促进科技创新;从支出端看,进一步加快支出节奏,在精选优选项目的前提下尽快支出,尤其是将去年四季度发行的专项债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重点投向“两新一重”等领域,避免发债加快但支出未加快导致的流动性紧张。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志刚认为,提振内需的关键,短期是扩大有效投资、长期是保持合理投资规模前提下不断提升居民消费,这需要发挥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总量及结构调控中各自的比较优势。

“近年来,央行出台了针对小微企业的定向降准、定向中期借贷便利、再贷款支持等结构性货币政策;积极财政政策重点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纾困帮扶、实行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新增支持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力带动了投资与消费需求。”王志刚表示,未来应进一步促进财政、货币与就业等宏观政策的协调配合,助力实现经济与社会政策目标。

从货币政策看,在高通胀压力下,多国央行缩减资产购买规模并启动加息,中国与部分发达经济体政策取向的分化备受关注。对此,杨志勇建议,要保持宏观政策定力、坚定“以我为主”,为经济增长保驾护航。“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协同发力,仍是当前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重要保障。坚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的原则不变,方能有效提振各方预期,充分释放市场主体活力。”他说。

(文章来源:中国财经报)

标签: 动能 同比增长 预期 本报记者 国内生产总值 总额 贸易顺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资讯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