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 来源:中新网 2022-01-06 16:15:42
中新社记者杜燕
世界航天发展迅猛,载人航天已成为国际上大国博弈竞争的重要阵地。目前,已有1000余项科学研究项目列入中国空间站支持实施计划。完成在轨建造后,还将通过在多样化天地往返运输、载荷搭载、小卫星部署和实验机柜开放共享及数据使用等方面开展应用探索,促进低成本进入太空能力提升和载人航天持续发展。
正在召开的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上,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陈善广如是说。
他表示,围绕全面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的目标,中国空间站在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学、空间天文与地球科学,以及空间新技术与应用等学科领域进行了系统的、长期的规划,瞄准国际前沿水平,拟支持开展1000余项科学研究项目,全面推进空间科学、空间技术与空间应用创新发展,引领增强国家科技创新力量。
中国载人航天、北斗、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航天工程项目总体和主体科技力量大多部署在北京,北京应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发挥国家重大工程牵引作用,助力首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陈善广谈到,中国空间站科学与应用发展规划及项目指南即将发布,特别欢迎和鼓励多渠道共同资助,北京可进一步加强与载人航天管理部门联系,联合设立相关科研基金,利用空间站平台特点,在优势领域方向获得颠覆性技术突破和重大原创性成果。
中国载人航天技术不断突破以及后续空间科学与应用工程的实施,形成的大量创新成果可向大众健康、材料、能源、通信与信息等领域转移转化,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如空间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合成生物制造、对抗空间骨丢失与肌肉萎缩等方面的技术,可转化开发新型生物医疗技术与产品,解决事关人民健康的重要问题。他建议,北京应抓住机遇,率先打造加快推动形成空间科技产业转化示范园区,加速航天技术与空间科学成果转化应用,推动北京科技创新发展迈上新台阶。
目前,商业航天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北京已经初步形成“南箭北星”的产业新格局,并选址位于北京南部地区的大兴区安定镇建设北京商业航天产业基地。陈善广指出,中国空间站工程后续将通过在多样化天地往返运输、载荷搭载、小卫星部署和实验机柜开放共享及数据使用等方面开展应用探索。因此,他建议北京抢抓机遇,大力培育扶植有关商业航天公司,助力商业航天产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促进低成本进入太空能力提升和载人航天持续发展。
此外,陈善广认为,北京应结合首都科技馆、实验室优势,可与载人空间站一起打造天地一体化的科普教育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北京市民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
(文章来源:中新网)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