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 来源:证券时报网 2021-12-28 06:39:37
2021年成为快递行业发展历史上标志性的一年。拉锯近两年的价格战终于转向,年度件量突破千亿件,行业迈入发展新阶段。在这一年,搅局者极兔烧钱扩张引价格战升级,收购百世国内快速业务开启行业新整合;监管层喊话“旗帜鲜明反对内卷”,政策密集出台胜于此前任一时期等……
“今年有一个非常大的综合性变化,就是快递行业高质量发展首次成为上下游的共识。行业对公司治理、服务、网络渠道等整个末端的重视程度,从明年开始要超过价格本身。”上海交通委邮政快递专委会副主任、快递行业专家赵小敏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2021年,快递行业整体逐渐由价格竞争转向价值驱动。在进入“千亿件时代”后,快递行业又将如何发展?本文将从收入成本框架,回望2021年行业生态,展望2022年趋势。
跨入“千亿件时代”
2021年12月8日上午9点03分,国家邮政局快递大数据平台上的实时监测数据闪烁定格至“100000000000”。这是今年第1000亿件包裹,一箱从四川省眉山市多悦镇正山口村寄出的爱媛橙,由中通快递承运。这一刻,我国快递行业件量正式步入千亿时代。
2014年我国快递业务量才进入百亿时代。近7年时间,全行业业务总量就完成了从百亿到千亿的飞跃。
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自2010年至2020年,我国快递量增长率每年保持在25%以上,目前已连续8年居于世界第一。2021年,行业在件量上依旧实现高位增长,前10个月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867.2亿件,已超越2020年全年834亿件的水平。按照目前已突破千亿的数据,2021年增速在20%以上已板上钉钉。
在总结2021年国内快递业的发展成效时,国家邮政局副局长陈凯表示,2021年快递支撑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农产品销售额、制造业产值和跨境电商销售额再创新高。
从另一角度看,这也揭开了今年快递业务量继续高增长的密码:寄递服务由传统电商向全领域拓展、寄递网络由“下乡”向“进村”迈进,跨境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等。
“2022年行业件量增速曲线可能会变平缓,但增长的趋势不会变。”一家快递企业相关负责人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也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明年还会保持高位增长态势,但是增幅可能会有所下降,如果维持不了高增速,对行业而言就要从提升运营管理上去求发展,从降低成本增幅上去实现业绩增长。
单一价格战模式结束
12月3日,国家邮政局局长马军胜主持召开快递企业电话座谈会,指出要旗帜鲜明反对“内卷”——防范不正当竞争,反对损害行业利益、损害员工利益的行为。
快递作为“锱铢必较”的薄利行业,市场长期奉行“以价换量”,价格战也成为行业发展中的痛点。2020年3月疫情期间,起家于印尼,2015年成立的极兔杀入国内快递行业,通过低价扩张策略,仅用10个月时间,极兔便完成了日单2000万件,自此成为行业搅局者。
进入2021年,快递行业价格战一度愈演愈烈。今年4月初,义乌邮政管理局对极兔、百世快递下发了警示函,直指其“低价倾销”行为。两家公司被爆单票价格已低于每单1.4元的业内普遍成本价。
直至第二、三季度,监管频频出手整治快递价格乱象,行业无序低价竞争现象得到遏制。其中,4月22日,浙江省通过了《浙江省快递业促进条例(草案)》,规定快递经营者不得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提供快递服务。
密集的政策已推动行业多轮涨价。最近一期运营数据显示,在传统旺季的11月份,头部快递企业单票价格集体回升。
顺丰控股11月份速运物流业务量同比增长13.86%;单票收入达15.82元/票,同比增长1.41%,为今年以来同比增速首次回正。
实际上,这也是自2019年6月以来,快递行业价格战拉锯两年多后,顺丰单价同比首次转正。
此外,通达系中,A股公司圆通速递、韵达股份、申通快递11月份单票收入亦均实现同比增长。其中,圆通速递增幅最大,自8月以来单价持续实现同比正增长,11月单价较去年同期增幅达12.33%至2.59元/票。
从主要产粮区看,在监管强化之下,义乌地区行业快递10月单票价格达2.94 元,自2020年2月份以来首次实现同比正增长。11月份票单价为3.31元,同比、环比双升。
赵小敏认为,快递行业单一价格战模式走到尽头,也是2021年行业一大特点之一。
一个注脚是,就在本月上旬,极兔68亿元收购百世国内快递业务完成交割。
此外,不少头部企业及机构认为,快递单票价格已回归合理区间,并对后续走势整体持乐观预期。
“我们判断快递行业再次陷入之前价格竞争的概率不大。同时,我们谨慎预计明年行业价格不太可能出现大幅度下滑的情况,且存在向上修复的空间。”韵达股份在上周接待调研时表示。
浙商证券分析师匡培钦认为,短期内看提价后绝对幅度仍在。2018-2020年复盘显示,四季度电商促销及快递派送旺季过后,电商快递票单价普遍环比回落,但整体仍然高于进入旺季之前。旺季过后即使价格环比边际回落,绝对增量幅度依然存在,仍有望带来盈利增厚。
资本开支或高位回落
今年4月8日晚间,“快递一哥”顺丰控股公告,2021年一季度预计亏损9亿元~11亿元。次日,顺丰股价一字跌停。面对罕见单季度亏损,顺丰董事长王卫更是在股东大会上致歉。
顺丰不再“顺风”亦引发市场高度关注。彼时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行业人士,受访者普遍认为顺丰一季度业绩表现属于资本开支中投入节奏的问题,是扩张中的正常现象。
近年来,顺丰加大业务转型升级力度,加快布局科技、供应链、电商快递、国外市场等领域,在物流基础设施、设备、场地等方面持续投入。
受去年疫情影响,一定程度上延缓了顺丰必要的资本性开支。据了解,顺丰自去年四季度开始增加临时资源投入以承接增量,致使成本承压。同时开始加大资本性开支投入,进行中转场自动化产能升级等。三季报显示,顺丰前三季度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139.44亿元,同比增长近九成。此外,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公司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达-233.84亿元,去年同期这一数据为-167.51亿元。
多份券商研报指出,快递行业2022年起产能投入增速大概率放缓,包括顺丰在内的头部企业资本开支水平预计回落。
韵达股份也在最新调研活动中介绍了未来资本开支的情况。公司表示,近年来始终秉持长期思维、做长期的事情。因此,基于产能匹配、产能稳定和长期经营成本优化的战略考量,公司在分拨中心、自动化设备、高效运力运能等核心资产、核心资源方面加大投入,巩固核心竞争优势,资本开支规模有所加大。根据现有核心资产情况,预计这两年将能够基本完成分拨中心替代性建设和运力运能自有化比例提升,与此同时,公司资本开支规模将逐步收窄。从长期来看,公司会衡量效益和资本投入的关系。
而在前述量、价、成本三重因素的影响下,从利润端看,当前行业价值修复处于何种阶段?
匡培钦认为,电商快递的价值修复不能一概而论,要区分三个层次,对应两个阶段。电商快递价值修复分为:一、政策管控逐步趋严;二、价格回归合理区间;三、盈利修复底部反转三个层次。今年二三季度随着政策的出台,价格逐步呈现回归良性态势,在政策管控及价格回归之后,即将进入价值修复的最本质层次即盈利修复层次。
“展望2022年,在定价权再度回归龙头之后,我们对行业价格仍然保持乐观态度。若基于极其谨慎的态度,即使表观票单价明年出现回落,我们判断也将是基于单票成本的推动,那么行业仍将回归‘规模-单票成本-单价’的正向循环健康出清路径,龙头盈利仍将领先。”匡培钦表示。
对于2022年快递行业的综合盈利能力,赵小敏则持相对谨慎观点,“还是要考虑明年的整个经济环境,接下来的货币政策,包括消费的刺激,以及是否会有重大政策发布,然后再评估明年利润指标的预期。”
高质量发展成主线
今年以来,快递行业的公共事业属性不断被强化,社会各界对行业时有发生的极端事件给予高度关注。仅12月以来,就有“老人取未送货上门快递猝死”、“快递员被投诉当客户面踩碎包裹”、“申通网点抛扔快递建议发顺丰”等事件连上热搜。
上述事件也是行业长期存在的无序竞争、末端网点建设不规范等积弊的体现。实际上,监管层也持续关注行业的健康发展。2021年快递相关政策密集出台,超出了此前任一时期。
除了关注市场秩序,今年监管部门还格外重视保障“快递小哥”的权益。例如,6月23日,交通运输部、国家邮政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快递员群体合法权益保障工作的意见》,针对不正当市场竞争、区域差异化派费等问题提出了相应措施,要求保障快递员合理劳动报酬、落实快递企业主体责任等。
“快递企业打单一价格战的模式已经结束了,随着快递派费的调整和快递价格的上涨,将对快递企业的治理结构、网络稳定性、资本运作以及末端的激励机制产生变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快递涨价之后,快递服务如何跟进,才是快递行业面临的最大痛点。而对于快递企业来说,如何在服务上取得优势,无疑是突破企业间高度同质化竞争的关键。”赵小敏表示。
而从发展路径来看,各大快递企业也意识到了转型的重要性,除了多举措提升服务质量,今年均重点强调科技驱动。
以顺丰为例,依托于综合物流服务能力与物流科技实力,顺丰不断向各个行业供应链与产业互联网进行渗透,以“多元化底盘+物流科技”能力为依托,提供全链路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深入到订单计划、采购履约、生产制造、交付运营等生产经营链全环节,提供商业咨询、库存优化、仓网规划、仓储管理、运输配送以及逆向物流等全套服务,目前已覆盖快消零售、服装鞋帽、酒水、汽配、3C、医药、家居家电和金融保险等八大行业头部客户。
圆通速递近期表示,未来公司将持续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加强核心能力建设,坚定落实服务质量战略,聚焦深化成本管控,打造差异化产品与服务体系,夯实市场核心竞争力。
韵达股份称,目前公司正深入构建“以快递为核心,融合周边产业、新业务、新业态协同发展”的多层次综合物流“生态圈”;保障在新格局环境下公司的业务量、市场份额、产品分层、收入与利润、 科技水平及产业链延伸等方面形成新突破、开拓新局面,构建第二增长曲线。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