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 来源:国际金融报 2021-12-27 17:07:29
高端装备产业、生产性服务业……近期,上海发布了多项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谋篇布局。
到2025年,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端装备创新增长极与核心技术策源地
高端装备产业作为现代工业体系的关键脊梁与制造强国战略的核心支柱,是我国产业升级的核心领域与国际经济竞争的主要战场。而上海,是我国装备产业的发祥地,一直承担着我国装备产业发展排头兵、先行者的重担。
最新发布的《上海市高端装备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明确,到2025年,全市高端装备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综合实力稳步提升、新兴技术深度融合、基础能力显著增强,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端装备创新增长极与核心技术策源地。
针对上述目标,《规划》提出多项具体指标。一是产业能级进一步提升。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市级特色产业园区数达到20家以上。二是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建设国家和市级企业技术创新中心100个,实现关键装备与核心部件首台(套)突破300项。规上企业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平均达到2%以上。三是数字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兴技术与高端装备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建设高端装备市级智能工厂40家以上。
回首过去百年,上海诞生了中国的第一炉钢、第一台自动扶梯、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第一条万吨货轮、第一架大飞机等,培育了上海电气、江南造船、振华重工等大批国内领先的装备制造企业,“上海制造”品牌承担着几代人的记忆。
展望“十四五”,在空间布局方面,《规划》提出要形成高端装备“1+2+N”的产业布局。其中,“1”指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为高端装备创新和制造核心区;“2”指以沿江发展带、环湾发展带为两大协同发展带;“N”指多个特色产业群组成的示范发展区。
从重点领域看,上海高端装备产业主要包括“7+X”领域。其中,“7”包括智能制造装备、航空航天装备、船舶海工装备、高端能源装备等四大优势装备产业,以及节能环保装备、医疗装备、微电子装备等三大重点装备产业;“X”指轨道交通、工程机械、农机装备、应急装备等其他基础装备领域。
同时,围绕推动高端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总目标,上海将以“高端化、数字化”为核心,提出七大工程任务。
一是数字化装备融合工程,提升高端装备的数字技术应用、人工智能融合、智能元器件集成水平,鼓励智能机器人、智慧能源、工程机械等装备数字化转型发展,提升装备数据采集、分析、处理能力,让装备“智商”更高、能力更强。
二是数字化生产提升工程,全面实施智能制造行动计划,加快智能工厂建设,推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技术与高端装备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运维服务等环节深度融合,鼓励装备企业拓展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应用,提升重点领域基础加工工艺水平。
三是高能级创新引领工程,加强协同创新攻关,鼓励主机厂、装备企业、科研机构等主体构建产业链协同创新模式;加快创新主体培育,聚焦航空航天、燃气轮机等重点方向建设不少于2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四是高价值产业链固链工程,扶持一批“链主”企业提升产业链强度,“以点带链”推动上下游整体提升;攻克一批短板技术夯实产业链基础;推动产业链向服务型制造模式延伸。
五是高标准品牌创优工程,以打响“上海制造”品牌为主线,培育核心竞争力强的名企,打造市场认可度高的名品,推动首台(套)装备突破与应用。
六是高质量载体建设工程,围绕航空航天、船舶海工、智能制造等领域,建设20家高质量特色产业集聚园区;搭建垂直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加氢站、新能源储能设施等新兴装备基础设施布局。
七是高水平协同发展工程,围绕机器人、电力装备、数控机床等重点方向加强上海与长三角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加强国内供应链布局合作,鼓励头部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
到2025年,初步建成辐射力大、附加值高、品牌优势强的生产性服务业生态圈
“十四五”,是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和服务型制造发展迈向更高水平的关键时期。
根据最新发布的《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到2025年,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各重点领域规模指标、质量指标进一步提升,专业化、高端化发展趋势明显,服务型制造生态体系建立,“两业融合”在产业链高端的示范效应显现,初步建成辐射力大、附加值高、品牌优势强的生产性服务业生态圈。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上海生产性服务业持续领跑全国。2020年,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实现营收总额30552.4亿元,占服务业比重超63%。今年上半年,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实现营业收入15428亿元,同比增长27.5%,带动相关制造业同步增长,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呈现高质量发展趋势。
“生产性服务业依附于制造业企业而存在,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中、下游,它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虽然本身并不向消费者提供直接、独立的服务效用,但却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财经评论员徐浩平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当服务业占GDP比重、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均达到70%时,意味着城市进入了以创新为主动能的服务经济时代。”
按照《规划》,到2025年,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年营业收入总规模达到45000亿元左右,年均保持8%左右增长,力争快于全市服务业增速;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三分之二左右。培育和打造2000家生产性服务业头部企业、品牌企业和示范企业;遴选200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示范平台(项目)。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集聚,建成50家左右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总规划占地面积约6000公顷,集聚3万家以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
在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副教授温建宁看来,《规划》的发布,是对制造业高端化升级、产业智能化布局的重要支持。
“上海传统产业占比过高,一度影响了地方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速。”温建宁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于是上海确立了‘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品质路线,投入巨资建设国际科创中心,并在创新要素聚集方面谋求发展突破。目前,已经产生明显的边际效用和实际效果,不仅建起了一个又一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关键重要的研究机构,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也多层级全面开花。”
《规划》指出,当前,上海建设“五个中心”、发展“五型经济”为集聚创新要素创造了条件,在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完善协同创新机制等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为创新体系注入了强劲动力,为产业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上海围绕着关键产业在全球招才引智也取得成功,各类诺贝尔奖获得者参与市政府科学技术发展布局筹策,对上海技术团队实现关键突破提供了智力支持。在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成果奖颁奖中,上海获得48项重大科技成果,占全国获奖总数的17.45%、连续五年超15%的获奖比重,均切实反映了上海的科创实力。”温建宁进一步表示,这也是潜心发展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服务的结果,为发挥科创策源功能“硬实力”和构建创新生态环境“软实力”奠定了基础。
温建宁还指出,《规划》的发布,还有助于昔日辉煌的上海制造的再振兴,并将进一步擦亮上海服务品牌。
“围绕价值创造,把高质量生产和高品质服务链接起来,不仅能为高技术生产赋能,通过改造传统生产方式实现提质增效,也可以使服务产生更大的融合价值,使借用‘外脑’的增值性服务及贸易获得极大发展。”温建宁表示。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