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 来源:国际商报 2021-08-12 10:52:29
猪肉作为国人最重要的肉食来源之一,其价格的波动对民众生活及物价走势均影响较大从去年的高峰俯冲至如今的谷底,猪肉价格上演了“过山车”行情,直至当前生猪稳产保供基础仍不牢固,价格急速走低给生猪养殖带来新的冲击……针对诸如此类的问题,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银保监会6部门日前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5部分共17条举措,以期缓解市场周期性波动。
作为指导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意见》将如何平缓“猪周期”?
生猪产业经历剧烈调整
8月10日,商务部发布的8月2日-8日全国食用农产品市场价格显示,猪肉批发价格每公斤20.56元,虽比前一周略涨0.1%,但与今年1月4日-10日的每公斤46.77元相比,价格已然遭遇“腰斩”。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新世纪以来,中国生猪生产出现了5次较大波动,尤其是最近一次,生猪存栏量和能繁母猪存栏量大幅减少,恢复难度较大。目前生猪生产已完全恢复,猪肉市场供应相对充裕,价格明显回落。然而,生猪产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依然不牢固,近一个时期,猪肉价格回落较快,生猪养殖出现亏损,养殖场(户)发展生产积极性受挫。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国际情报室主任、副研究员张学彪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轮猪肉价格大幅波动,受到多种因素交织影响。从“猪周期”角度来看,本轮“猪周期”始于环保政策的实施稳产保供强力政策等各种因素,导致生猪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目前仍在调整过程当中,急需相关配套措施辅助以确保生猪产业稳定发展。
“经历了很多次较大波动,我国生猪生产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生产的大起大落和价格的大涨大跌。”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毛学峰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看到,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猪肉价格都存在较大的市场波动和明显的周期性,有的‘猪周期’甚至长达四年。因此,猪肉养殖不应过度关注短期得失,应该追求平均利润。各方要接受猪肉价格的波动性,让市场来完成调整过程。在此过程中,政府需要适当提高生猪市场的波动容忍度,让生猪市场竞争更加充分,同时避免出现长周期波动。”
构建稳产保供长效机制
《意见》提到,用5~10年时间基本形成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调控有效的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产业竞争力大幅提升,疫病防控能力明显增强,政策保障体系基本完善,市场周期性波动得到有效缓解,猪肉供应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自给率保持在95%左右。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按照中国居民肉类消费习惯,猪肉价格既关系民生,也关系农民增收。同时,由于猪肉价格在CPI计算中占有较大权重,直接影响着CPI涨跌,“猪周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周期产生影响。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出手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张学彪表示,“省负总责”是近两年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的主要特点,保供也成为《意见》的政策发力点。《意见》侧重建立稳产保供的长效机制,不搞政策“急转弯”:一是抓住保供的核心指标,将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率作为核心调整指标,让能繁母猪保持在合理存栏水平。二是稳定规模猪场存量,保障市场供应稳定,突出了政策调控保障功能。三是联合多部门推动落实扶持政策,切实解决政策落实中的难题。四是加大规模场户的监测及市场引导,稳定市场预期。此外,《意见》还从应急体系完善、产业现代化等方面提出相关要求。
张学彪认为,当前我国生猪产业还存在疫病防控体系薄弱、调控手段灵活性不足等问题,影响着生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生猪保供方面,要更好地对产销两端进行监测和调节,以弥补产销信息的不对称缺口。“建议各地在落实《意见》的过程中注意三方面:一是保持生猪生产扶持政策的稳定性,确保产业健康发展。二是创新扶持生猪产业的金融产品和模式。三是区分主产区与主销区,各省区市应结合地区实际积极制定具体配套措施。”(记者 吴 力)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