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 来源:华夏时报 2023-06-14 08:55:37
华夏时报记者付乐冉学东北京报道
近日,《华夏时报》记者发现,微信支付已支持中国移动“和包APP”扫码。使用中国移动和包APP“扫一扫”功能,扫描微信支付个人收款码就能完成支付。
据了解,目前全国范围内的中国移动“和包”用户都已支持直接扫描微信支付个人收款码。
(资料图)
6月13日,博通咨询金融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微信支付支持中国移动和包APP扫码是支付行业互联互通的体现,互联互通有助于落实监管政策,能够在便利和包用户支付的同时扩大微信支付的使用人群。支付互联互通的下一阶段,更多将是商业因素的考量。
条码支付互联互通获推进
《华夏时报》记者对支付流程进行了进一步实测,打开和包APP使用扫一扫功能,扫描微信支付个人收款码就能完成支付。在支付时用户可以选择已绑定的银行卡或和包余额两种支付方式。
不过,目前该功能仅支持扫描微信个人收款码,向商户账户付款还存在屏障。且当前两家支付平台之间,仅支持以和包APP扫描微信二维码的单项操作,微信扫描和包收款码则无法完成付款。
公开资料显示,和包APP是中国移动旗下官方数字生活服务平台,由中国移动旗下的持牌支付机构中移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推出,整体月活跃用户规模过亿。在2023年初,和包APP入驻淘宝,成为了用户新的支付选择。
微信支付方面,目前已支持包括工、农、中、建、交、邮储在内的近30家银行以及云闪付等多家机构实现条码支付互联互通,用户可使用上述机构APP扫描微信支付个人收款码完成支付。2021年底,微信小程序场景已全面支持云闪付支付。
涉及此次联动,厚雪研究首席研究员于百程表示,这是支付互联互通的又一项进展,传递了互通的良性信号。
在业内看来,这是支付机构在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方面的又一次动作。
所谓条码支付,是指银行或支付机构应用条码技术,实现收款人、付款人之间货币资金转移的业务活动,包括付款扫码和收款扫码两种方式。
近几年,以二维码为代表的条码支付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了市场渗透率最高的非现金支付方式,巨头条码互认打破壁垒成为了行业共识。
在政策层面,2019年央行发布《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明确提出推动条码支付互联互通,研究制定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技术标准,统一条码支付编码规则、构建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技术体系,打通条码支付服务壁垒,实现不同APP和商户条码标识互认互扫。
更多出于商业考量
看似不相关的两家机构为何要互联互通呢?
“互联互通是互联网行业演变发展的趋势要求,分享、连接和开放是数字经济生态健康发展的基础。”于百程解释到,支付是生态型互联网巨头非常重要的基础业务之一,基于支付的高频和金融属性,其商业价值、数据价值和用户价值都非常高,已经成为各家头部互联网公司的标配。
他强调,此前几家互联网巨头在支付方式上的排他性比较普遍。为建立开放公平,便利消费者的市场环境,2021年起,支付领域的互联互通开始实质性推进,当年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在线上支付、条码支付等领域向银联云闪付开放,标志着支付互联互通的明显进展。
“一般来讲,拥有自身账户侧数字钱包的支付机构可能更愿意推进互联互通。但由于对用户心智的占领,移动支付市场的稳定已经很难被打破。”王蓬博表示。
王蓬博也指出,当下移动支付市场已经相对稳定,从过去几年的实践来看,互联互通虽没有带给市场颠覆性变化,比如用户使用频率和支付入口的改变。但确实能够减少支付行业的资源浪费,提高消费者的支付便利度。
目前,支付市场的开放互通处在怎样的阶段?
“首先要明确,银行卡收单链路本就很清晰,早已实现一个POS机支持多家银行卡刷卡。”王蓬博表示,近几年所说的互联互通更多指的是移动支付市场中,平台通过对支付场景的把控,比如用户购买产品无法通过码牌互扫,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使用不便,而不是第三方支付机构之间不经过银行和清算机构直接账户互联,这样的情况本来就不是被允许的。
一旦第三方支付机构之间形成账户互通,一方面不通过清算组织就会回到断直连之前的老路上,无法实施可行性监管。另一方面,即使通过清算组织进行转接清算,银行又容易去中介化,不利于金融整体的稳定,参考数字人民币双层运营体系,就是为了维护现有金融系统稳定。
在王蓬博看来,支付的互联互通已经处于即将完成的阶段,两家支付巨头去年就已和清算机构以及银行完成互联互通,其他移动支付机构要想拿到两大平台的码牌接口,技术上已经不存在难题,主要还是看如何分润以及自身账户端APP是否还有用户留存,商业上的考量会更多。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
标签: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