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万头猪“住进”摩天大楼设施农业风起 天天看点

产经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2023-04-25 06:45:58

约2.5万头猪“住进”一栋26层的摩天大楼,屋里有全智能“家居”,吃饭采用全自动智能饲喂系统,生病有兽医,运动配备专门的健身房……从出生到出栏,一头猪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这栋耗资23亿元的猪舍位于湖北鄂州,耗时两年半建成,年出栏量可达60万头,高度数智化的养殖模式成为现代农业最生动的注脚。

在山东寿光,蔬菜也离开土地,搬进了“楼房”。工作人员将蔬菜种到由集装箱改造的“植物工厂”里,通过配备传感器,控制多层种植架的补光灯、新风系统和自动补肥、自动灌溉设施,实现自动化无人看守,打破了四季更迭对作物生长的制约。


(相关资料图)

“二师兄”住楼房、蔬菜种进集装箱,随着诸多农业科技的研发落地,设施农业颠覆了传统露地农业的农作方式,一再刷新人们的认知,表现出突出的发展优势。

与传统露地农业相比,设施农业能避免与粮争地,在严守耕地红线的背景下,发展设施农业可显著节省占地面积。据四川南充某楼房养猪项目数据显示,7层楼的猪舍占地15亩,可养殖5000头猪,年出栏能达到12.5万头,而同样养殖规模换算到平层养殖场则需要80到90亩地。

除了土地占用之外,发展设施农业还可有效节约其他成本。如山东寿光某“蔬菜工厂”,一个40尺的集装箱可种植5000株叶菜,相当于两亩地的产量,利用控制系统可实现28天收割一茬,水和营养液循环利用,节水节能。不仅如此,发展设施农业还能进一步释放低产田潜力,戈壁沙漠、沿海滩涂、矿山废弃地等曾经的“编外人员”有望成为助力农业生产新的“生力军”。

低能耗、生态安全、高产优质高效,设施农业的诸多优势使其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主攻方向之一。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不少省市也将其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加以部署。其中,山西出台《山西省“十四五”设施农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省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140万亩,设施产量达到410万吨,总产值达到300亿元,机械化率达到50%以上,科技贡献率达到80%以上,与设施农业配套的加工、保鲜、冷链物流体系全面建成,打造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将山西设施农业建设成引领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业态、山西农民增收致富的特优产业、山西农业转型融合发展的示范标杆。

有数据显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设施农业第一大国,2022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4.4%升至62.4%;北斗终端加快应用于农机,自动驾驶播种行驶百米的直线误差在2.5厘米,全国安装北斗终端的拖拉机、收获机、插秧机等农机已达100多万台套,全年向海外出口6000多台套,实现农机北斗终端出口零的突破。值得关注的是,我国总体上处于机械农业主导、智慧农业起步的发展阶段,设施农业需要进一步提质转型。

金融业紧跟设施农业发展轨迹,从多方面明确了支持举措。

2022年7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国家乡村振兴局综合司、国家开发银行办公室、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办公室发布《关于推进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通知》,提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要在符合国家法规和信贷政策的前提下,优先安排信贷规模,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提供更多长周期、低成本贷款。在该文件中明确的七大重点领域中,现代设施农业占据一席之地。2023年3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中国农业银行办公室印发《金融助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提出支持发展设施化规模化养殖,加大对畜禽规模养殖场中长期贷款、固定资产贷款等支持力度;大力拓宽抵质押品范围,将土地经营权、养殖圈舍、大型养殖机械、畜禽活体纳入可接受押品范围。

从各地的实践来看,多家银行机构推出了“大棚贷”“农机贷”等信贷产品,有效解决农户发展设施农业的资金问题;非银金融机构利用融资租赁等模式,服务大型农机销售、租赁企业,在支持机械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农业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各地利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政府引导基金、风险共担机制,有效拓宽金融服务渠道,增强金融机构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据估算,未来5到10年,仅高标准农田、设施农业等投资需求有近15万亿元,但现有金融产品在针对性和多样性方面还有短板。面对不断增加的资金需求,如何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助力设施农业由机械化向数智化转轨,仍需金融机构更进一步探索。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标签: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资讯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