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 来源:南方都市报·湾财社 2023-03-20 15:33:36
3月18-19日,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再次跑进抗战时期华南教育历史溯源地及粤港澳三地研学课堂新高地——韶关市乐昌市坪石镇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以下简称“华南研学基地”),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坪石)第一届杜鹃花文化艺术节同步启动,缅怀“坪石先生”们的烽火办学故事、传扬学术报国的爱国情怀。
坪石现场
(相关资料图)
烽火杜鹃缅怀“坪石先生”
活动现场,广东省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志愿者协会研究中心主任汪蓉向乐昌市文广旅体局赠送《华南研学基地映山红种植规划设计方案》草图。
“高扬火焰的花朵/我们是快乐的/我们在山野里唱着/画眉是这样唱的……”这首摘录自《野曼诗选》中诗歌《啊啊,美丽的山野》,响彻塘口村中山大学天文台纪念地。在当时的中山大学哲学系学生、诗人野曼的眼中,在美丽的山野中,一群少男少女带着火焰一般的花朵(即杜鹃花)犹如高举火焰的旗帜去抗争。
在坪石老街定友图书馆前,还举行了《为了明天的绽放》音乐快闪活动,60名当地中小学学生倾情献唱。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省自然资源厅原二级巡视员方为民,南粤古驿道音乐及体育展示总监方小聪等人向韶关、乐昌当地捐赠南粤古驿道第六届文创大赛古道、乡村音乐文创专项年度优胜作品《中国南粤古驿道文化之旅音像档案》。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南粤古驿道艺术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志刚介绍,《中国南粤古驿道文化之旅音像档案》以CD、黑胶唱片为载体,记录了南粤古驿道保护工作开展7年多来所挖掘、整理出的古道古音、民曲民调,经方锦龙、李祥霆等国乐大师以及广州交响乐团、亚洲爱乐交响乐团等知名乐队的再创作、再演绎,制作成兼具民族传统性和历史厚重感的音像佳品。
南粤古驿道音乐及体育展示总监方小聪表示:“我们力主活化南粤古驿道音乐,以依托古驿道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利用音乐的声音和旋律去解读和还原古驿道的文化密码、将尘封已久的古驿道文化生动再现,这既有助于复原和利用音乐资源,又可以古为今用、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提供新的契机。”
坪石建设
打造“烽火课堂”文旅研学品牌
2019年6月,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组织“三师”专业志愿者在韶关西京古道开展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时,在乐昌坪石一带发现了抗战时期中山大学等学校办学的历史遗址遗迹。
2019年7月,在省政府的倡导支持下,由时任副省长许瑞生亲自部署和推动,由此揭开了韶关、清远、梅州、云浮等地的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的序幕。
自2020年起,华南研学基地已连续三年写进了省政府工作报告。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省自然资源厅、住建厅、教育厅、文旅厅、体育局等部门,韶关市委、市政府,乐昌市委、市政府,“三师”专业志愿者,社会企业等对口支持建设。据介绍,坪石研学基地建设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完成了坪石老街中山大学校本部纪念园、三星坪中山大学工学院纪念地、铁岭中山大学文学院纪念地、长尾洞培联中学纪念地一期,武阳司中山大学法学院纪念地、新村中山大学工学院纪念地、中山大学天文台遗址公园(本体)、长尾洞社区体育公园篮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野马轩体育文化公园等项目建设。亚南书舍、《资本论》与中国经济教育历史陈列馆、定友图书馆、管埠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历史陈列馆、中师剧场已开馆对外开放。
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以来,坪石研学基地举行了数十场走进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系列活动,已接待游客超过15万人次。其将抗战时期从广州、香港内迁的教育机构旧址进行保护并活化利用,延伸了华南教育历史脉络、鲜活了爱党爱国思政教育课堂,以及打造了粤港澳三地的教育溯源之地、寻根目的地,有效推进了粤港澳人文湾区与粤北地区的联动以及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随着华南研学基地(坪石)的各办学点的修建,有效地将金鸡岭省级地质公园、皈塘红色古村、西京古道等各类旅游点串联成线,助推研学资源、自然生态、乡村田园、红色文化在华南研学基地串珠成线,打造当地特色文旅品牌。
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坪石基地标准课程运营方、行动猿研学宏丽茵及“烽火课堂”系列研学课程总导师梁恺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已根据小学、初中、高中以及港澳学生的不同年龄和教育特点,研发出“烽火课堂”系列研学课程。未来将围绕华南研学基地修复的新点位,继续研发不同主题的研学课程,并结合周边的特色,重点推进2-5天的研学游产品。
3月18日,香港定向总会顾问、原国际定向联合会执委虞定宏,副会长潘嘉衡,推广及发展秘书孔繁泰,中澳葡(澳门)旅游及商品交易促进会理事乔乔、周岸轮等港澳代表参观了华南教育历史坪石研学基地,了解这段在抗日战争时期粤港澳教育间守望相助的华南教育历史,并跟随研学导师的脚步,考察了华南研学基地港澳版研学课程的内容和教学形式,为推动港澳学子前来研学旅游做准备。
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施瑛认为,经过三年多的建设,“华南研学”成了继“南粤古驿道”后的又一张广东文化建设的独特名片,是粤港澳大湾区同根同源的文化共同体建设的重要见证。他建议,下一步各地可充分利用已经建设好的华南研学各项相关硬件设施,继续历史文献的深挖和整理,以及口述史的抢救式记录,并在华南研学策划、研学课程设计、研学管理人才培养等软件建设方面加大力度。继续在大中小学院校师生中积极宣传,定期开展各类相关华南研学活动。同时在政府引导下,积极探索社会资本在研学配套设施建设和管理方面投入的有效途径,达到三方共赢,从而使华南研学的建设得以可持续地高质量发展。
乐昌市政府副市长张杰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入挖掘这段历史,建好中山大学(包括校本部、工学院、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师范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培正培道联合中学、岭南大学农学院等多个办学旧址纪念地建设,并整合乐昌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研究成果,结合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深度挖掘并活化利用;结合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以“研学文化”“红色文化”“古村文化”为主题,串联起沿线的“文化散点”,助推乡村振兴。并完善当地基础设施,拓宽道路,重新规划停车场,完善水、电、网络等配套设施。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新农村建设,采取“拆、清、整、建、种”等工作措施,结合基地特色,于乐昌坪石让红色研学、古驿道文化与体育运动充分结合。
坪石往事
抗战办学传星火
1940年冬,中山大学迁至今老坪石一带,其中校本部、研究院、先修班设在老坪石街,文学院设在铁岭,理学院设在塘口,工学院设在三星坪,法学院先后在武阳司和车田坝上课等。直到1945年1月16日,侵华日军包围坪石,中山大学不得不再次迁校,紧急疏散,撤离坪石。
1940年,当时的中山大学文学院学生、著名诗人方芜军先生作词,中山大学师范学院教授、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黄友棣先生谱曲,共同创作了《杜鹃花》。《杜鹃花》是20世纪40年代流传甚广的爱国抗战歌曲,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传唱至今。曾被誉为“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会出现这首美妙的歌曲”。
抗战时期,以中山大学为代表的华南地区中高等院校内迁粤北乐昌坪石,岭南大学、培正培道中学等一大批当时知名中高等学校也纷纷迁抵粤北,艰难办学、赓续教育火种,书写了传奇激荡的华南、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这些中高等院校正是如今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实验中学、江苏苏州大学、香港岭南大学、澳门培道中学等学校的根脉所在。
烽火中办学,淬炼出一批学术大师和仁人志士。他们或是在教育、科研和文化等方面研究硕果累累,或是在抵御外敌中至死不屈、为国捐躯。从坪石走出了像林砺儒、马思聪、许崇清、辛树帜等一批教育界的翘楚,他们分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师大、中央音乐学院、中山大学、兰州大学的首任校长;又有像丁颖、梁伯强、陈焕镛、王亚南、郭大力等一批新中国成立后首任学部委员;他们既是教育家,又或是农业科学家、病理学家、植物学家和经济学家;这里先声频发,提出了核物理、地理红岩学说、“珠江三角洲”地理概念、民族(俗)学、词学、中国经济学、天文学日食采像等领域研究的新声等。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湾财社)
标签: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