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 来源:深圳商报 2022-08-31 07:59:43
一吨碳可以卖多少钱?在深圳有了具体数字。日前,2021年度深圳碳排放配额有偿竞价发放工作完成,最终成交58万吨碳,总成交金额2526万元。
碳排放“有价”,背后是深圳迅速崛起的“绿色产业”。近年来,深圳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大力培育安全节能环保产业。数据显示,2021年深圳安全节能环保产业实现增加值425亿元。
今年6月,深圳出台《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明确将安全节能环保产业纳入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深圳市培育发展安全节能环保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下称《行动计划》)提出,2025年,深圳安全节能环保产业增加值突破600亿元,将培育一批具有国内、国际竞争优势的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培育年产值超百亿企业3家以上、年产值超10亿元企业20家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00家以上。
市场需求扩大,去年产业增加值达425亿元
安全节能环保产业是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能源资源节约利用、循环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双碳”目标的提出,安全应急与节能环保市场需求持续扩大,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其中在节能环保市场,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中国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一季度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2.3%。中国节能环保产业也迎来快速发展,产值超8万亿元,年增速10%以上。
作为国家首批低碳试点城市,深圳通过产业低碳转型、调整能源结构,持续推动碳排放强度稳步下降。2021年,深圳万元GDP能耗降至全国平均水平的1/3,处于国际先进、国内大城市最优水平。
在降低“含碳量”的同时,深圳的节能环保产业也蓬勃发展。一直以来,深圳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安全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已经在全国具备了领先优势。数据显示,2021年,深圳安全节能环保产业实现增加值425亿元。以深圳国际低碳城为例,自2012年项目启动以来,深圳国际低碳城吸引了一批高科技企业进驻。数据显示,2020年,深圳国际低碳城规划范围内地区生产总值达163.0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92.9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万元GDP能耗为0.073吨标准煤,领跑全国。
目前,深圳安全节能环保产业中已经成长起一批综合实力强的龙头企业和创新优势明显的中小企业,例如高效电机及控制系统领域的汇川、英威腾等,半导体照明领域的万润、九洲、瑞丰、雷曼等,水污染治理领域的深圳水务,废弃物处理领域的深圳能源、东江环保、格林美等,节能环保服务领域的铁汉生态、达实智能、世纪天源等。
应用场景丰富,建筑、照明领域频现“黑科技”
8月23日,“有深标、品质高”深圳标准认证论坛(建材家居行业专场)举行,现场发布了10个面向全国的照明行业深圳标准认证产品目录。
据了解,这是深圳面对LED照明行业发展新机遇,利用深圳标准认证严于或优于行业标准,以及安全健康环保的特点,发布的10个深圳标准认证产品目录。
“要在高效LED照明领域重点发展高品质全光谱照明、智慧照明、Micro-LED(Mini LED)等低碳节能照明技术产品。”6月发布的《行动计划》提出。
记者注意到,如今在深圳,不仅在照明领域,建筑、垃圾分类管理等领域都运用了不少“绿色黑科技”,比如2021年的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上一面会“呼吸”的绿墙。
“这是中节能铁汉采用立体绿化专利技术,由公司自主研发的轻型基质、模块及补光系统与适合室内环境生长的耐荫植物集合而成,通过灵活的模块种植工艺,将水泥墙变成一面会‘呼吸’的绿墙。”中节能铁汉展台工作人员表示,绿墙可以大幅降低碳排放,改善空气质量。“每平方米绿墙每天产生25.5—99.4克氧气,吸收35.4—127.8克二氧化碳,能够沉降9.61—47.33克污染颗粒。”
在南山能源生态园,通过引入物联网、智能传感设备、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一座传统的垃圾焚烧发电厂也能“化身”为“艺术展馆”,市民可以在天空吧咖啡厅远眺大海、细品咖啡。
在城市安全方面,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支撑研发了深圳市电动自行车综合安全管理系统,综合采取卫星定位、5.8G雷达等多种通信技术手段,对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进行监测,提高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行为管控水平,让城市安全韧性更强。
未来前景广阔,实现数字化融合是趋势
“深圳的很多产业都是建立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上,安全节能环保产业也不例外,与信息技术产业实现了跨界融合。”近日,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新能源与低碳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韦福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韦福雷说,未来推动安全节能环保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的融合,推动产业集群逐步演化成相互联系的产业生态,将会孕育出更多新兴业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双碳’目标引领下,安全节能环保产业有很大发展空间,应用场景广阔。”
《行动计划》提出,未来将实施产业数字化融合工程,加快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数字孪生、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在安全应急、节能环保领域的应用。推动主要用能设备、工序等数字化改造和上云用云,开展设备运行监测与工况优化、精准运维、能耗监控等全生命周期应用。探索大数据驱动的智慧环保新模式。(首席记者 陈小慧)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