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满一周年 碳排放配额成交量位居全球碳市场首位

产经 来源:长江商报 2022-07-18 08:06:01

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满一周年。2021年7月16日—2022年7月15日,全国碳市场共运行52周、242个交易日,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1.94亿吨,远超同期欧盟及韩国市场成交量,位居全球碳市场首位;累计成交金额84.92亿元。其中,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3259.28万吨,成交额15.56亿元;大宗协议交易成交量1.61亿吨,成交额69.36亿元。

业内人士分析,未来随着更多重点碳排放领域的陆续加入和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碳配额的价格将持续走高,碳市场将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碳市场

2021年7月16日,历经十年区域试点、四年筹备,全国碳市场以开盘价48元/吨拉开交易序幕。一年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94亿吨,累计成交额84.92亿元,期间最高价62.29元/吨,最低价38.50元/吨,最新收盘价为58.24元/吨。

上市交易不足半年,全国碳市场即迎来第一个履约期,2162家发电行业控排企业“响铃交卷”,按履约量计,履约完成率99.5%。不少控排企业收获颇丰,京能集团2021年通过出售配额获利4.5亿元,大唐发电和华能国际2021年碳交易收入也分别为3亿元和2.69亿元。与大型电力集团轻松完成履约且还可获利不同,部分中小电厂则面临不小的履约压力。据不完全统计,内蒙古、山东、河南、黑龙江等省(自治区)均有超过10家企业未完成履约。

一年来,全国碳市场的高光时刻位于2021年12月,当时,第一个履约期临,单日成交量屡创新高,当月配额总成交量1.36亿吨,总成交额58.14亿元,占一年成交量和成交额的比重均7成,最高价62.29元/吨同样诞生在该月。履约期后的全国碳市场,与履约期临时的火爆形成鲜明对比。今年第二季度以来,全国碳市场多数交易日挂牌协议交易量跌至10吨,其中,6月挂牌协议成交量290吨,成交额1.72万元,创下一年来挂牌协议交易的月度新低,加上大宗协议交易的77万吨,6月总成交量也只有77.029万吨。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相关负责人透露,上线交易一年以来,全国碳市场运行总体稳,碳配额的价格在每吨40—60元波动,价格是稳中有升,其间没有出现暴涨暴跌的情况,交易量也满足了企业履约的基本需求,这些都符合碳市场作为减排政策工具的预期。

“十四五”将覆盖8个行业约8500家企业

对于碳交易目前呈现的“潮汐”特点,业内普遍认为,为提高全国碳市场的交易活跃度,应从扩大行业覆盖面、丰富交易品种和逐步引入更多市场参与主体着手,这样既能提高市场的活跃度和流动,也可完善碳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形成更加公有效的市场价格。

同时,由于目前全国碳市场刚刚起步,在建设与管理方面仍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比如碳排放数据质量方面,依据核查机制推进配额发放和确认的交易基础存在数据偏差和不真实数据,碳计量、碳核算与其他核算方式的标准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再比如碳交易财税发票的问题,目前国家对碳交易财税发票尚未明确,买卖双方开展碳交易面临审计风险等。

从今年的情况看,全国碳市场进入第二个履约周期已逾半年,但2021—2022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可抵消碳排放的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签发及抵销政策,以及其他重点控排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时间进度表等均未明确。控排企业在无法把握未来配额盈缺的情况下,纷纷表现出观望的态度,市场呈现出较强的“惜售”气氛。这也导致了截至7月15日,全国碳市场今年已完成128天的交易,碳配额成交总规模约为1521万吨。第二个履约周期日均交易量为11.8万吨,仅相当于首个履约周期的十三分之一。

根据生态环境部总体部署,“十四五”期间,全国碳市场将覆盖发电、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造纸、航空8个高耗能行业,覆盖约8500家大的碳排放企业,管控的碳排放量达到全国能源相关碳排放总量的约70%。自2021年全国碳市场开市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一直在做扩容筹备工作,交易所目前建设的基础设施已能够容纳更多的行业和企业,未来将继续配合行业扩容进度。(记者 徐靓丽)

标签: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满一周年 碳排放配额成交量 位居全球碳市场首位 十四五将覆盖8个行业约8500家企业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资讯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