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的“渌口新变”

产经 来源:株洲日报 2022-03-02 07:34:47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张威

2月23日,在渌口区南洲镇荷塘村,尽管白雪皑皑,但小山包上整齐的梯田仍清晰可见。山下,沿着一条近3米宽的新修道路,农用机械可以直接开到田间地头。这是该区去年完成的土地开发项目。

“原来这一片可不是农田,都是灌木林、杂草堆。”渌口区自然资源局耕保股股长陈葵指着农田告诉记者。

及时治理为村民增产创收

去年6月,渌口区自然资源局在储备补充耕地核查中,发现水田项目地块出现抛荒、种植蔬菜等现象,旱地项目则长满杂草或种了油茶。辖区内耕地退返项目共23处,总面积2686亩。

“耕地荒了,看着就心痛。”农家出身的陈葵对此深有感触。但不久后一个好消息传到了田间地头,让从事耕保工作的他来了干劲。

同年8月,经区委、区政府部署,由镇政府牵头组织土地整治。整改经费按旱地1600元/亩、水田900元/亩的标准由区财政拨付至各镇列支。该批23个项目整改总费用约311.6万元。

有了人,又有了资金,土地治理说干就干。表土剥离回填、土地翻耕、人工平整,完善排灌体系,一块块荒地逐渐平整。

“只可惜去年下半年雨水少,不然这里也是一片青绿。”在渌口镇高泉村一处整治水田项目,陈葵感慨地说。

清表翻耕,新修田间道,该村去年整治水田百余亩,只因天气原因让水田“复绿”慢了一拍。“等雨季一来,马上播种。”他补充道,根据耕种计划,3月底这里将成为一片稳产水稻田。

历时4个月,全区2686亩新增耕地全部治理到位。荷塘村新修的176亩梯田、高泉村整治的104亩水田,就是典型的案例。去年,荷塘村村民在梯田里播下了油菜籽,如今,油菜苗已悄然在雪地里冒了尖。

“现在这些可是高产稳产的耕地。”陈葵言语中透着自豪。他给记者算了笔账,按亩产油菜籽300斤算,榨油出售可得1000余元,荷塘村新增的176亩耕地就能增收近17万元。

治理好的土地上,还可以种点啥?根据耕地管理要求,旱地主要以玉米、南瓜和花生为主,水田则为水稻、莲藕两样。“根据村民自身需求,随他们‘点单’。”陈葵说。

治理不易后期管护更重要

土地治理已见成效,但后期管护怎么保障?

“看那!”陈葵抬手一指,远眺田间立着一块醒目的公示牌,“这上面的内容就是答案。”

原来,在渌口区每块土地开发项目上都立着一块《渌口区新增耕地项目保护责任牌》,其上,项目名称、建设规模、开发类型和管护单位一目了然。全区120块责任牌,明确了地块保护、耕种管护责任人以及管护面积。该做法在全省属首创。

此外,渌口区还成立以区委书记任政委、区长任组长,常务副区长、分管农业副区长、分管自然资源副区长、区委办主任任副组长,各职能部门和各乡镇为成员单位的耕地保护领导小组,并出台《耕地保护工作方案》和《耕地保护考核细则》,明确部门职责和考核措施,切实增加耕地数量,不断提高耕地质量。

(文章来源:株洲日报)

标签: 渌口新变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上一篇:

下一篇:

资讯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