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碧水蓝天 见证日新月异 绿色雄安背后的上市公司们

产经 来源:上海证券报 2022-02-26 10:05:24

从2017年雄安新区9号地块“千年秀林”种下第一棵树,到近自然林的“绿意”漫布新区逾40万亩山野;从被占用、被污染,白洋淀唐河入淀口湿地生态系统严重退化,到“华北之肾”功能日渐恢复;从零起步规划建设,到绿色低碳项目构筑新发展活力……经过5年耕耘,雄安这座“未来之城”正日显蓝绿底色。

如火如荼的“绿色雄安”建设,谁在耕耘?

上海证券报记者调研发现,雄安生态环境治理及绿色基建背后,不乏上市公司忙碌的身影。例如,永清环保、正和生态等参与白洋淀唐河水库及入淀口湿地治理修复;中持股份、碧水源等参与辖区污水治理;盈峰环境通过一体化环卫项目协助新区环境治理。

“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是《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对雄安重要发展定位之一。“低碳”“环保”“绿色振兴”早已成为雄安建设的基因,一座座装配式绿色建筑拔地而起,光伏等新能源项目密集落地,雄安新区近零碳区试点呼之欲出。

“华北之肾”治理显成效

雄安建设,水环境治理是重要的一环。2017年4月1日雄安新区设立,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攻坚战同步打响。有“华北之肾”美誉的白洋淀,涵盖143个相互联系的大小淀泊,是我国北方稀缺的自然湿地,更是雄安新区发展的重要生态水体。

然而,此前因气候干旱、工农业用水增加等影响,白洋淀入淀水量减少;叠加人为围堤造田、水土流失,淀区泥沙淤积严重;再加上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排放,淀区水质恶化。2017年,白洋淀淀区整体水质呈劣V类。

白洋淀的治理,生态补水与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并行。雄安新区2017年实施2次白洋淀补水工程,2018年又进行了4次补水……截至2020年,白洋淀累计补水达14.81亿立方米。2018年5月,被称之为“雄安新区环境治理一号工程”的唐河污水库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一期工程(下称“唐河一期工程”)正式启动,由永清环保和中国交建相关单位联合实施。

“团队43天完成唐河污水库3万余平方米库区存余污水治理、近7万吨固体废物清运、50余万平方米库区生态修复。”永清环保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据悉,唐河污水库是调蓄保定市区工业污水排放的临时措施,由于历史原因没有进行库底防渗处理,且在调蓄污水的过程中,周边乡镇工业的固体废物逐渐就近倾倒至北库中,唐河污水库北库也成为接纳污水和垃圾的大型渗坑。

唐河一期工程任务艰巨,涵盖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两大目标。针对无主遗留堆填场问题,施工及技术方案包括了一般固废处置、含砷含铅疑似危废处置、砷含铅废物应急处置、库区建筑垃圾综合处置等。同时,对北库上游重污染区域进行生态修复,下游及南库沿线村庄附近及重要道路两侧的裸露地面进行地被修复。

历时一年多,唐河一期工程才得以完工。而在存余污水及固体废物处理基础上,2019年唐河二期工程迅速启动,进一步通过对土壤及地下水调查、风险评估以及治理与管控手段,消除唐河污水库污染介质对白洋淀的风险。

彼时,投资1亿元的雄安新区唐河入淀口湿地生态保护项目(唐河入淀口项目)也已启动,由正和生态等组成的联合体作为施工总承包,针对白洋淀水系开展了水资源、防洪排涝、水环境和水生态调研和研究。

如果说唐河工程的实施,解决了40多年来历史遗留污染问题,有效防控唐河污水库对周边地下水和下游白洋淀水生态造成的环境风险,那么,唐河入淀口项目,则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以保护与修复为出发点,实现整体自然环境的提升。

“我们希望能将唐河入淀口区域打造成近自然、低影响、可持续发展的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示范区,成为区域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有机结合、高质量发展的样板。”正和生态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

2020年,白洋淀淀区整体水质提升至Ⅳ类,淀心区平均水质达到Ⅲ类标准。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已取得明显成效。水清了、鸟多了,“华北之肾”功能日渐恢复。

“综合治理”合作谋共赢

白洋淀生态环境的成功治理,成为雄安新区的“生态样本”。放眼整个雄安新区,覆盖大气、污水、环境等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正在各辖区展开,环保细分领域头部公司也在各自领域发挥专长,携手谋共赢。

“中持股份积极响应雄安发展,发挥综合优势,为绿色雄安建设提供了很多服务。具体业务涉及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河道系统治理、断面达标治理、农村污水、市政污水、工业废水等。”中持股份副总经理、京津冀分公司总经理高志永向记者介绍道。

2021年11月,中持股份联合长江三峡集团雄安能源有限公司中标“雄县2021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特许经营项目”。针对雄县大部分村庄尚未建设污水管网,污水未经收集处理、无序排放,污染周围水体和地下水资源的环境痛点,该项目将新建74座污水处理站,总处理规模8730立方米/天,并新建一座规模为100立方米/天的污泥处理站,配套污水站附属管线116.95千米,服务雄县10个乡镇的110个村约17万村民。

“该项目兼有提升当地人居环境、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和保护水生态环境的功能,其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不容小觑。”高志永说。

作为河北本土环保企业,先河环保子公司早在2015年便与雄县人民政府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推进雄县包装印刷行业污染综合治理及资源化利用。目前,先河环保在雄安新区的项目涉及雄安新区乡镇小型空气站建设及运维项目、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安新县分局大气质量网格化精准监控及决策支持系统项目、雄安新区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基础能力建设水质自动站部分等。

先河环保董事长李玉国此前曾表示,雄安新区的建设为公司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公司将积极为雄安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提供整体方案。

与此同时,新技术加快在雄安项目中应用落地。如碧水源位于雄县的污水深度资源化示范项目,采用公司自主研发的MBR膜技术为核心的集成式污水处理设备CWT,建成后将日处理200吨市政污水,出水达到地表水IV类标准,可就地回用于景观、绿化等。

中持股份则将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一种深度脱氮技术应用至白洋淀地区农村污水治理,2020年7月开始实施白洋淀城中村污水深度脱氮示范项目。“与传统的异养反硝化脱氮技术相比,该技术系统运行成本降低30%以上,碳排放降幅超过50%,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都相当可观。”该技术第一完成人、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王爱杰说。

“绿色振兴”低碳更宜居

位于雄安新区起步区北侧的容城县,是雄安新区第一个全面启动新区建设的县城,也是雄安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新区设立带来大量基础设施建设,但“平地建城”有着后发优势,起步区新建住宅执行75%以上节能标准,新建政府投资及大型公共建筑全部执行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

“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项目”便坐落于容城县。这座新区最早建成的公共项目为装配式建筑,低碳环保的绿色属性明显,可利用自然能源转换进行取暖、制冷,最大限度节约能源并减少污染,且能够重复使用。2021年交付,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第一批建设的职住一体综合园区“雄安商服中心”,更是综合采用了百余项绿色建筑技术。

这些“地标性建筑群”背后,多家上市公司参与建设或提供配套服务。如在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项目中,维业股份承建了G栋的幕墙项目,上海建工承建了工区园林景观施工项目,绿茵生态承建了生态公园等其他功能区的园林景观项目;雄安商服中心项目中,建科院将集成分布式光伏产能、储能及低压直流配电,实现用电柔性调节的“光储直柔”技术体系应用于此,可综合提升光伏建筑一体化用电效率。

盈峰环境通过“容城县城乡环卫一体化项目”协助容城县高效治理扬尘污染,为新区开展的大规模建设奠定良好环境基础。据悉,盈峰环境共投入友好型重装作业设备集群百余台,搭配以智能小型化设备深度“美颜”城市大街小巷,覆盖容城县城区、五镇三乡及其下辖114个行政村,并通过智慧环卫云平台系统,实现容城县环卫清扫机械化、智能化、精细化。

“虽没有参与雄安新区高楼大厦的建设,但我们有幸守护这座城,爱护这座城的点点滴滴。维护着新区的碧水蓝天,见证着新区的日新月异。”盈峰环境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雄安新区的建设正在给参与者们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无限的想象空间。

2020年底建成投运的雄安高铁站,屋顶光伏发电项目在站房屋顶两侧铺设了4.2万平方米多晶硅光伏组件,总装机容量6兆瓦,每年可为雄安高铁站提供580万千瓦时清洁电力供应。

这些清洁能源除了满足自用外,更成为企业能够实现收益的“碳资产”。2021年7月,雄安高铁站屋顶光伏达成首笔国际绿色碳交易,国网雄安综合能源公司与澳大利亚YNIWM公司签署购买协议,将雄安站屋顶光伏项目的67.5万千瓦时上网发电量形成的碳资产出售对方,可抵消二氧化碳排放约465吨。

“雄安有非常好的地热资源,将来可以用于供热,也可以进行延伸发电,我们已有非常成熟的技术和案例。”中国能建相关负责人早前表示:“我们很愿意将目前所掌握的新理念和新技术运用到雄安新区的建设中,尤其是在超低能耗建筑领域。”

建科院在年报中直言,推动区域总部管理创新试点,给予公司雄安总部更大的自主权,以更好地推动京津冀城市群的区域市场开拓。

1月18日,河北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开展雄安新区近零碳区试点。根据要求,雄安新区将推动实施一批规模化储能、智能电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氢能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净零排放和碳中和示范工程,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创建一批绿色工厂、园区。“绿色振兴”正成为雄安建设的新标签。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标签: 日新月异 上市公司 雄安新区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上一篇:

下一篇:

资讯播报